“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思考

2018-09-25 09:42钱卫国黄奇星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双一流大学生

钱卫国 黄奇星

摘要:国家关于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2017年9月,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如何培养一流的学生是一个被关注的命题。本文围绕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大学生;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001-02

2017年9月,我国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上海海洋大学凭借着一直坚持特色办学的教育理念,以及水产学科在国内专业领域上的优势入选了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之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其主要任务之一,其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锻炼更是其中的重要建设内涵。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建设的意义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把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秉承“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高校教育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各种针对性极强的课程被设置出来,而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都忽略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使学生的潜质没有被充分挖掘,无法得到全面发展。社会也逐渐形成独特的人才评价体系,学位证书、专业证书、就业经验等因素往往就决定了一个毕业生的未来走向。现在绝大多数企业、公司、工厂的管理高层和研发机构人员都是大学校园走出去的,如果把“科学技术”放在前头,一味追求经济利益,那么这种不具备良好素养的专业人才尽管才智出众,但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也会是负面的。当代大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也有的学生集体主义与奉献意识淡薄,社会公共道德缺失,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较少。这是应试教育和市场经济功利性带来不良影响的结果,也是教育者忽略了人文教育导致的后果,应引起人们的注意。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那么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他的任务绝对不仅在于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需要优化学生的思想,说的简单点就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目前,全国各级院校的思政类课程也都在加强建设,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规范和建设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大学课堂的人文传承和责任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教学,教学质量和培养的人才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步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创造着日新月异的学习新时空,使世界各国的大学教学都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时代挑战和创新发展机遇。面对挑战,各国大学提出了许多对策,但在大学教学创新发展中,有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传统教学中,课堂里的老师,除了部分人文学科外,极少会在专业知识之外,和学子谈人生、谈理想。而理想教育是人文素质培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内容已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多数高校的教育工作却没有能够适应这种变化。那么培养出的理想中人文素质良好的学生该是怎么样的?对于专业知识,无论是否感兴趣,都当作基本技能去掌握,不迷乱于物质充盈的世界,不沉迷于游玩吃喝的乐趣;对于个人兴趣,知道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钻研,不慌乱于五彩缤纷的社团;对于社会、法律规章制度的底线尽量远离,倾心奉献社会,不贪婪于形式各样的利益;对于与人交往,基本的道德礼仪游走于谈吐之间,尊重他人、信守承诺;工作方面,在认真完成的前提下,还要思考所做的事对他人、社会、环境会不会造成影响?大学教育是在继基础教育之后向社会输出人才的孵化培养阶段,因此大学课堂教学往往将关注的焦点仅放在了专业知识的教学,而忽略学生的日常人文修养。因为学习渠道的多样化与学习活动的生活化,现代教学要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也在于学习者学习能力随着学习条件的变化而相应提升。不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而一味地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方法已经一去不复返,而可以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是做到充分利用课堂。充分利用课堂不是意味着教师备课时,把时间掐得很准、需要讲的东西全部讲完,也不是对着课件照本宣科,而是对学生输入的最大化。回顾传统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很多学生都受过体罚,当事者或许很难受,在一段时间内对老师充满敌意,但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再回首当时会感谢老师当年的严厉。因此,采取适当的“体罚”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这个“体罚”并不是和古代私塾一样,老师拿着教尺,谁不听话、没有完成该背的文章就会挨打,而是“制定制度”。

大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制定一些必要的规范和舉措。例如,可以在上课前明确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但是从很多事例中可以发现,学生上课玩手机一般都是打游戏、聊天、逛网页,当老师在讲台站得腿脚发酸、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的过度放松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尊重是人文素质的基础。制度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互相尊重的重要性,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三、课堂之外的人文渗透和培育

仅仅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制度规范,要求其独善其身、健康发展这种良好的愿望往往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课外教育的一些特点是课堂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但两者的方向是一致的,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服务。高校在加强课堂教育的同时,还要强化课外教育,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把各种形式的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上,推动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加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抵御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大学生课外生活既丰富多彩、健康高雅,又能怡情养智、陶冶性灵,这才是标本兼治之策。因材施教是雕琢,细加雕琢就讲究得多。每个教师所授之课不同,学生的数量就会有差异,但是无论什么学科,都无法做到对于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一部分学生重点培养是很有必要的。人总是这样,相信对自己好的人,就像父母和孩子,孩子因为相信父母才会听他们的话。具体操作来说,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够超越自己达到大师境界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数,因此帮助学生超越自己就没有退而求其次的意味了。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和相应知识面的任务,让他们发挥特长,一个人只有在感兴趣的事情上才能把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时刻关注学生是否遇到困难,这要求师生之间有固定且方便的联系渠道,总是在办公室交谈就显得烦琐,通过电话或者微信等方式交流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当然,这种交流不止于单方面的请教与教授,教师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也可以与学生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让智慧碰撞出火花。

四、展望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而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教人做人,使受教育者不仅学会谋生的各种技能,而且还要具有社会认同的道德品质,既有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信念,也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创新思维以及吃苦耐劳、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我校入选“双一流”高校建设,在举全校之力进行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的同时,必须把教育落到实处,切实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建设一流的大学,培育一流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李雪铮.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性[J].高教学刊,2016,(17):258-259+262.

[2]王季路.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分析[J].高教学刊,2016,(07):213-214.

[3]王恩全,王状,崔润东,于永凤,李棘.传统文化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定位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11):31-35.

[4]陈红.近十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综述[J].高教学刊,2015,(16):191-192.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双一流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大学英语课堂中以语篇材料为载体的人文素质培养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