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睿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开始慢慢变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曾经的遥不可及到现在的通过网络面对面。随着距离的缩短,交流变得频繁,各地区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差异便显现了出来。本文主要从非语言差异来对当今世界存在的交际差异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交际差异;非语言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8-0066-02
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大融合必将是一个潮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紧密,但随着交流变得密切,不同人之间的交际差异便逐渐体现了出来。Marshall Singer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因此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人类有两种交际方式:一种是非言语交际,通过由非言语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另一种是有声的言语交际,通过说话等语言文字方式交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交际仍是日常交际的主要方式,但有时只用语言来进行交流又无法满足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时候非语言的交际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经研究结果表明:在人与人的日常交往中,55%的内容是由非语言行为表达的,比如面部表情、姿势、手势、体态等;38%的交流由语音语调表达,只有7%的内容是用实际语言表达,这是因为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人们可以更为直观以及准确地传递其内含的本意,非语言的方式可以更加迅速以及隱晦地传达一个人想表达的真实感想。为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根据非语言方式来判断对方的真正意思,理解无法明说的交际内容,以达到高水准的交际。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语言手段相比,非语言手段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真实态度以及价值观念。例如服饰打扮、肢体语言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大致可以分为环境语、体态语、客体语以及副语言四种。非语言交际相比于语言交际,有着六个较为突出的功能,分别是:强调、抵触、重复、补充、替代、调节。下面笔者将从日常交流为例来讲述各文化中间产生的差异。
每个人与他人的交往都是从打招呼开始进行的。在中国,人们一般与他人打招呼时会举起右臂,手掌向着对方左右摆动或举一下便放下,但在英国人看来,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会与告别混淆。在英国,当人们彼此碰面时手掌向外举起向下招动以此表示招呼,然而这样好似戏耍和滑稽戏一般的动作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若是与人在路上偶遇或是与对方熟识,中国人则会报以点头示意,但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看来,这样的姿势不够明显,所以在英国,人们一般会用挑眉的方式来进行回应,但是对礼仪之邦的中国来说,这样的姿势过于轻浮,缺乏稳重。同样的在欧美国家,碰到熟识的异性朋友,贴面亲吻脸颊是对对方表现了热情;但在中国,由于古老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互相拥抱大抵是最为亲昵的举动。在招呼过后,避免不了的就是寒暄,在天气常年恶劣的英国,大多数人的寒暄通常是以“Wow,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是“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来开头,使得彼此产生共鸣;但在中国,一个崇尚“民以食为天”的国度,见面第一句说“吃了吗?”倒也显得平常。总而言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对各地区人们产生的影响不同,幻化出的行为方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握手是跨文化交际中最普通而又最不普通的方式。在古代西方,握手是为了表示不持有兵器的释义,是一种友好与崇尚和平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握手逐渐演变成为了表示友好交往的方式。专业研究将握手大致分为大力折筋断骨式的握手、沉着的握手、微曲伸手指的握手等。在日常交际中握手饱含了多重含义和意思。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握手是一种略带虚伪的“政客式”的交往方式,但中国人则将握手视为了对对方热情以及欢迎的表示方式,一些中国人会在握手的同时用另一只手在双方交握的双手上进行轻轻拍打以示热络。不同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握手礼节。在日本,握手的同时会伴有鞠躬。在日本,鞠躬最能体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重。在中非有一群黑人居民,他们的握手方式十分可爱,他们用左手交握自己的右手并轻轻晃动来代表了与对方的握手。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和非洲的某些地方,左手是被认作低贱的象征,所以在与这些国家的人们打交道的时候切记不能用左手握手。当非洲人在与尊者握手的时候,在原有的握手基础上,要将自己的左手搭在右手手腕上以示尊敬。在菲律宾有一群原始部落的居民,在握手完后会转身并向后走用以表达没有携带武器,证明之前的握手是十分真诚的。
在日常交际过程中,手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大多数人会运用一些手势来辅助表达自己。比如,当我们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时,可能会使用左右手交替来表达一个递进关系;或者在表达自己不认可某项观点时,左右手交叉又可以强调我们的不认可。但是手势“对”的使用在不同国家会有不同的意思表示,有时可能会因此造成困扰。比如在1959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应邀访问美国,在即将结束访问登上回国专机时,他一手比拳,一手比“V”向前来送行的美国民众致意,正是这个在赫鲁晓夫的认知里表示友谊以及友好的手势,在美国媒体看来,是对本次访美过程中在外交上苏联战胜美国的炫耀。此举一经报道在美国引起的巨大反响,多数美国人对赫鲁晓夫的行为表示了抗议,甚至因为这一个小小的手势差点造成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波。再比如早年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澳大利亚时,当他准备登机回国之时,为表示对本次澳大利亚之行的感谢,布什竖起了大拇指,没想到这个小小的举动却引起了澳大利亚人们的不满。对于美国人来说,大拇指是友好、赞誉的表示,但是在澳大利亚,大拇指却是一种表达猥亵的手势。一个小小的竖大拇指的符号,对于中国等世界多数地区来说这是一个表示赞美的手势,但是在南美洲的很多国家,大拇指的意思则代表了辱骂,是一个十分粗鲁的动作。在西方国家,竖大拇指也可以表示希望搭乘顺风车的意思,但是如果是在南美洲等地区搭便车,大拇指是万万不可以竖起的。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除了在动作方面的差异需要注意,在外界环境上的差异也有所体现。比如在对颜色的认知上,各个国家也有差异。如在婚庆方面,中国人崇尚红色,婚礼应是满目红装,因为在中国人心目中,红色是吉利的象征;但在西方国家,红色则是暴戾的象征,因此在他们的婚礼中,白色为主色调,新娘身着白色婚纱,教堂内部也会用白色点缀,新郎则穿着黑色西装。但是在中国,黑与白有着死亡的色彩,例如“黑白无常”是被视作不吉利的象征。在对黑色的认知上,大多数国家的人认为黑色是不吉利的象征,特别是俄罗斯人,这个战斗民族是极其忌讳黑色的,甚至在路上看到黑猫都会认为是一种厄运的象征。再说到绿色,绿色在中国人看来是新生的代名词,冬去春来,树叶萌发,点点翠绿带给人的是无限生机,与中国人类似,沙漠地区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也将绿色视为希望;但是在马来西亚,绿色代表了疾病,在埃及,绿色代表了恶魔。不同的颜色在不同国家的人的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对颜色的把握也尤为重要。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非语言差异隐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然细不可查,但无可替代、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影响这些差异形成的主要因素还是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非语言差异,这些在其他人看来甚至有些怪异的差异,其实是文化和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积淀。所以笔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应该正视差异、尊重差异、珍惜差异,虽然世界在走向一体,文化在走向融合,但是文化的差异是独独不能被遗忘的,他们代表了我们的印记,一如我们是中华儿女,不论世界变成什么样,我们都得铭记这个身份。我们应带着这些差异并正视这些差异来跟全世界交流,如此,他们才不会被遗忘;如此,这个差异才不会停留于文字和图片之中只能怀念而无法触摸。
参考文献:
[1]张琳焱.基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研究[D].长安大学,2010.
[2]张墨.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3]范双莉.非语言交际的中西方文化差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05):97-99.
[4]杨媛莉.中英非语言交际礼俗的文化差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9):256-258.
[5]邹姝丽,杨蕊.从跨文化角度分析非语言交际的差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0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