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妍 徐江 郑军
摘要: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建设下,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经济转型、政治转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碰撞,社会、学校、家庭多层次教育的断裂失衡,淡化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正确认知和践行。高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与能力,注重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立体化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和思路,引导大学生加强实践锻炼,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
关键词:“一带一路”;社会责任感;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8-0004-02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构想,简称“一带一路”[1]。这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经济又一次崛起和腾飞。在这个经济转型、政治转轨、多元文化价值观碰撞的关键时期,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重视个人物质利益而轻视了对社会的奉献和责任的现象。高校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高度重视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提升他们的责任感自觉意识,切实担负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使命。
一、“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流是积极向善、正能量的,在“一带一路”全方位、高层次的社会发展环境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仍存在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要求,专业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分离,使部分大学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
1.新时期下社会意识多元化对责任意识的淡化。“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开放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是全面的、纵深的开放,这样势必会出现各国文化相互渗透、碰撞,尤其是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导致社会意识多元化的呈现。在社会化实践中,部分青年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些崇拜金钱、追求享受、重功利、讲实惠、崇尚个人至上、不求进取的不良社会思潮让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愿承担社会責任与家庭责任。另外,大学生不仅要面对生活、学习、就业等压力,还要面对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出现的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无力顾及社会责任的履行。与此同时,社会意识的乱象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世事的多变不能正确认知和适应,对人生规划迷茫错乱,不关心国家的发展,淡漠对民生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缺少了人生目标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忽视了对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继承,更忽视了自己对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的责任意识。
2.新时期下社会、学校、家庭多层次教育的断裂失衡对责任意识的削弱。“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触动了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显现出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失衡和不足。社会上一些非正常价值取向、不良的网络传媒文化、市场不正当经济竞争、贪污受贿等消极腐败现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产生了消极作用。部分高校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和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授,专注于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忽略了对大学生自强自立意识、感恩意识、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精神品质的培养。今天的家庭教育在内涵、对象等认识上还保留着一部分旧的传统教育理念。家庭中以子女为“中心”,对子女的教育过分注重物质上的投入,而轻视了对其人格和品性的长期教育,往往造成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独立能力差,自私自利,缺乏奉献和社会责任意识。
二、“一带一路”引领下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路径及方法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成败关乎高校合格人才培养的成败,进而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的成败,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于科学的谋划。
1.加强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认同教育,深化社会责任意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精神力量,而精神价值才是真正的文化之本和教育之魂,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意识教育必须立足于本国自身的优秀文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文化,而不能另辟蹊径,将自身民族文化摒弃。“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赋予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把自身文化有效的融入社会责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当代大学生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一带一路”文化体现的是和平、理解、包容、合作的精神,青年一代应当在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把沿线国家一些优秀文化成份结合到本国文化中,同时保持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因此,高校应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创新传统教育理念、策略和方法,以加深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特性,大学生应自觉主动地学习和践行。
2.拓宽社会实践领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模式各异,要想保障高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高端应用性人才,高校不仅应鼓励大学生参加国内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应该鼓励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在国际认证最为成熟的工程、建筑、金融、医学、法学、会计、管理等领域出国留学实践。高校应该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派遣学生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见习、实习、生活,以了解当地的国情民情,熟悉国际间组织的交流运作规则,获取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增长才干。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与此同时,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时,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牢牢把握世界发展的主流和我国社会发展的本质,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下我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意识。
3.构建社会、学校、家庭立体化教育模式,提升社会责任感。“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对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社会、学校、家庭应协同努力,共同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和践行社会责任义务。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依靠社会教育的主流力量和家庭教育的主体力量,构建一个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从而高效的提升责任教育的适宜性和实效性。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发挥学校的教育优势,积极主动承担和探索社会责任的教学方法。社会教育是主流,要大力宣传教育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社会不仅要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传媒途径,加强对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的传播,还要加强对国家法律、制度、道德的建设,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景。政府应完善责任奖惩制度,加强德育阵地的建设,让大学生明辨履行社会责任和背弃义务的利弊,清楚自己承担国家、集体和个人责任的轻重,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发展统一起来。家庭教育是主体,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接力者和衔接者。父母教育是子女的责任意识形成和健康成长的文化土壤,家庭应全力配合学校的教育,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子女树立榜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责任观。总之,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密切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责任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在方向上高度一致,从而保证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段从宇.“一带一路”与云南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5).
[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站.习近平谈文艺精彩话语摘编[A].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