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黎丽 周颖 梁惜梅 王自蕊 彭墨 周秋白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改革,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要性已获得了高校及高校教师的共识。为了提高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的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公共模板为基础,构建了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结果表明: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课程有利于开展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大幅提升了教学效果。这充分说明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网络教学的良好结合的支撑平台。
关键词: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118-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及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不断提高,开展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及应用越来越迫切和重要[2]。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江西农业大学也于2014年引进网络平台技术并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水生生物学课程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由于水生生物学内容繁多杂散,再加上学时有限(理论课44课时),仅靠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积极推进水生生物学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实现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的结合迫在眉睫。笔者通过三年的网络教学实践,探讨了网络教学平台在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和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水生生物学课程特点及教学困境
水生生物学(Hydrobiology)是研究水中生活的各种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和控制利用的科学[3],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该课程着重介绍了各类水生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分布和经济意义[4],其中,形态结构和种类鉴定是水生生物学理论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也是该课程的教学重点,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形态及分类内容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兴趣。而且浮游生物体型通常微小,且种类之间差别不明显,即使在显微镜下也难以进行鉴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网络教学平台是协助师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拓展教学空间、扩大师生视野及实现远程教学的良好的支撑软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首当其冲的是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图、文、音像等丰富形式表现,同时海量的网络资源也为教学内容的来源和更新提供了充足的储备。其次,教学活动可以在任意时间和地点进行,每位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学习的时间、内容和进度。第三,学生和教师还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交流,不仅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还可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的感情。网络教学的这些优势弥补了现行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所造成的内容单调、学时不足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等缺陷。鉴于此,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在水生生物学教学中显得非常有必要,而如何将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学习水生生物学课程中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成为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及其主要功能
水生生物学的网络教学平台于2014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公共模板上构建,以北京优慕课(U-MOOCS)在线教育科技做技术支持。该网络教学平台是为江西农大校内教师和学生服务的网络教学系统,它在校园内网运行,也可通过外网进行访问。
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课程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课程建设、课程预览五个主要功能模块。其中:课程管理包括教师对课程选课学生、课程开发权限等的管理;教学资源包含课程相关的全部教学材料;教学活动包括“课程论坛”“课程作业”“调查问卷”“在线测试”等教学活动的建设;课程建设主要以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为线索,以学生的“学”为目的,通过栏目建设的方式根据不同教学模式需要灵活组织“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课程预览支持教师随时预览课程建设效果,及时调整课程展示效果与教学内容安排。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可把“课程介绍”“教学目标”“考核方式”“教学日历”等课程基本信息编辑并发布在网络课程上,在开课过程中随时发布“课程通知”,以便让学生快速了解课程整体情况及教学进度。另外,教师在准备教学资源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在线编辑,随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建设。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添加在线测试和作业等教学活动,也可以通过“随堂建议”等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意见。
四、网络教学平台在水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笔者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此项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242名学生,涉及2013级的30名学生,2014级两个班的75名学生,2015级两个班的70名学生,2016级两个班的67名学生。建成网络教学平台之后,在水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大力提倡同学们积极上网自主学习,不定时的公布他们上网学习的情况,包括他们进入网络教学平台的次数,点击网上教学资源的次数等。学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随时查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程资源,还可以在线完成作业并将自己的疑难问题上传到讨论平台,借助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区进行讨论。
五、网络教学平台效果评价
(一)拓展了教学内容
对于水生生物学课程来说,能将一些课堂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资源,如蓝藻水华暴发产生的机理和危害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们分享。另外,对于水产养殖实际生产过程涉及的好水和不良水的水色判断标准,笔者也把相关的典型的图片上传到教学资源区,学生可以随时对比学习。这些内容使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补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水生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利用网络上适时开放的课件,结合课本内容提高了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效果,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恐惧感降低,上课的积极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平均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大幅下降。以往水生生物学课程在同学们眼中是一门难度非常大的课程,平均考试成绩一直徘徊在70分左右,并且约有15%的不及格率,多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在进行网络教学平台教学改革之后,虽然试卷难度与以往相近并且题量有所增加,但同學们的学习成绩却有明显的提高。三年来,5个班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达到80分,与之相应的是学生不及格人数大幅下降,2013、2014和2015级的学生及格率为100%,2016级的67个学生中,仅有1名同学不及格。
(三)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方法交流与互动
在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平台推广的三年中,互动交流板块中,每个学生平均参与了10次以上的交流,在讨论交流中不仅涉及到本课程的一些内容,而且还涉及到了本学科的一些实践性和前沿性的问题,包括如何治理养殖池塘中的蓝藻水华,蓝藻水华暴发的机理,如何看水养鱼等。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满足了学生之间的自学交流,而且解决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
(四)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及科研工作的热情显著提高
另外,网络教学平台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水生生物学研究现状及水产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自学以及动手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更多的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教师的科研,并且毕业论文设计中与水生生物学课程相关的选题逐年增加,如在2017年的毕业生中(30人),有三分之一的人选做了水生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此外,学生的创造性也在参与科研活动中得到提高,从2015级的两个班中挑选出的5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共享杯”挑战大赛,利用水生生物常见种类设计了一系列藻类明信片,获得了优胜奖。
(五)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幅上升
近三年学生对水生生物学教学评价分数较之前明显提高了,其中2015年度的学生网上评教活动中,对笔者的评价分数为94分,居全院第一。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均有大幅改进。随着此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完善,笔者将继续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进现有教学手段的不足,让教学效果再上一个台阶。
六、结语
总的来说,笔者建设的水生生物学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已初步实现信息化教学。经过多次建设,网站内容不断补充更新,教学资源丰富,课程特色鲜明。学生、教师均可登录点击网站,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在线辅导、异地现场指导,学生可利用网站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练习、网上交流和网上测试。虽然目前水生生物学网络课程的资源门类基本齐全,但还不够完善,视频课件、课堂录像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在水生生物学的实验课的建设方面还需努力。当然,网络教学平台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因此要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成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网络教学平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完善,两者有机融合在起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2010:07-29.
[2]沈明球,刘俊昌,张瑞春,等.网络教学平台在推拿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6A):171-172.
[3]刘建康.高级水生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赵文.水生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