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彬
摘要:世界經济高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较量的突破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在新时期下的历史任务和重要职责。高校应该传承尊师重教的民族文化瑰宝,营造出“重教学”的良好文化氛围;教师要从思想上树立“教书育人”乃师之根本的思想信念,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培养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一流人才。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学;科研;高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090-03
在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经济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科技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和综合国力。各个国家都在争夺科技制高点,发达国家把推进科技创新列为其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在2006年国务院下达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今后15年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1]。自主创新的载体是创新人才,而科技创新的核心点和推动力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在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研究重要孵化基地的同时也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如何平衡好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任务,目前各大科研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
一、研究型高校教师的构成特点
国内985、211院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圣地,更是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产业化的重要孵化基地。这些院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基本都具有博士学历,能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对于研究型院校的教师来说是重中之重,各大研究型高校对教师的考评中科研比重远超70%。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否协调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办学的质量和水准,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2]。许多高校根据教师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把教师分为3个岗位,即:教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种类型。教学型的教师顾名思义就是专心搞教学,学校对其的考核也主要在于每年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型教师,即我们所说的走“研究员”型路线的老师,主要从事科学研究,不少高校对该类老师没有教学工作量要求;而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承担了双肩挑的重担,一方面要承担科学研究的重担,另一方面还得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在研究型高校中,教学型老师主要集中于承担基础课程的老师,比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教学技巧非一日两日能够飞速提升,教学成果也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体现,相比于教学型老师,科研型老师的职称晋升相对比较快。对于专业性强的学科,专业课程的课时量相比于基础课程较少,而在研究型大学中专业老师的数量较多,面对“师多课少”的现实情况,这些学科的教师想通过走“教学型”的职业路线生存下来,职称就是个大问题,甚至每年规定的考核工作量都可能达不到。这些专业的年轻教师通常在博士期间受过很好的科研训练,有一定的科研积累,能够独立或协同完成某些科学研究。所以,这类教师如果不想走“研究员”路线,基本都是教学科研并重型的教师。在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校,大部分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并重型。
二、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重头戏。教书育人是一项长期的、不断探索的研究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培育,精心磨砺才能见成效;而科学研究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出成果,且成果能够为世人所共识,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很快激起涟漪,提升学校乃至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在财政上向研究型院校倾斜,重点支持创世界一流的大学。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造成很多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尤其在985院校更为突出。许多教师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繁重的科研任务重担下,哪里还有心思去思考怎么搞好课堂教学?要上好一门课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时间去积累和磨砺。这就造成了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只是应付了事,老师照本宣科,课堂枯燥无味,而学生不感兴趣,无法集中注意力,时间长了甚至不想去上课。这样的情况,如何培养人才?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好不容易能进入国内一流学府学习深造,结果只是接受这类“放羊式”的人才培养。还有另外一类现象可能出现,学生对课堂上教授的基础理论知识不感兴趣,很早就进入实验室和老师一起进行科学研究。在我们学校就有不少这样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大一就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在基本理论都没掌握的情况下,钻研于某个很专业的领域,两三年下来,学术论文甚至SCI论文发表了不少,但是学习成绩平平,更有甚者很多门课程都没有通过,最后连获取毕业证都是个大难题。以上的现象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也是违背高校人才培养原则的。科研和教学应该相辅相成,教学为科研服务,科研为巩固教学为之提供具体的实践。这才是人才培养,更是创新人才培养该有的模式。在我们学校2017年的毕业生中有一位本科毕业生,大学四年几乎年年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且发表了很多篇SCI论文,有的论文影响因子高达10。这位同学在本科毕业后,获得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资助攻读博士研究生。这说明,合理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两者可为双赢,可以获得比预期好很多的结果。
三、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
1.创造重教学的氛围。尊师重教是中华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文明瑰宝,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和传承,而不是摒弃。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首先要靠学校政策和方针的引导,营造出教书育人为首要任务的教学氛围。以我们学校为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规定了每年的教学工作量,在职称评定的时候对教学工作量也有要求。当然,这样的规定只能限定老师要给学生上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学校和各个学院每年会举办一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丰厚的奖金作为激励青年教师花心思、上好课的催化剂。仅仅如此,想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远远不够的。应当从细节上重教学,从考核制度和奖励制度上体现出重教学的态度,从教师的思想上培养教书育人的重要性,从思想教育和规则制度上让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知道现阶段自身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理论,只有扎实的基础功底才能在未来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
2.教师思想觉悟的提高。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其所教授课程的好坏。在目前人才济济的国情下,能够进入985、211高校任职的教师,其自身的学术修养、科研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基本上都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成为能否上好一门课程的关键。很多高校教师抱怨科研任务重,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再加上或多或少都有点行政事务需要处理,根本就没剩下多少精力。上课嘛,用心也能上,照本宣科也能上,就似医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作为教师应该明确,教书育人才是“教师”这个称谓的首要职责。要从思想上树立授课、育人至上的观点,寻找教学和科研的平衡点,使教学为科研服务,科研融入教学,想尽一切办法为国家、为世界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
3.让科研融入教学,提升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课程的形式出现多样化的特点。学生能从网上获取世界顶级专家、学者、教授的课程。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高校教师如何上好一门课程,如何把学生从众多“大牛”的网上公开课上重新吸引回大学课堂?这个时候,教师的科研修为和研究经历就是最有力的战斗武器。把宏观可见的实验现象融入抽象的基本理论中。一方面,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宏观与抽象相结合,易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且对知识点的掌握更透彻;再者,有的学生对会对老师课堂所讲述的科研内容感兴趣,甚至加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来,这样既让学生学扎实了理论知识点,又锻炼了其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找寻新的科研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教师向学生讲述专业前沿科学,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国际化视野。与此同时,教师将自身的科研心得和科研方法与学生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这些专业前沿科学的学习和教师科研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方面也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近年来,我们学校重视让学生接触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每年暑假都会聘请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学生进行短期的“暑期课堂”教学。我校学生多年来在“机器人大赛”、“程序设计大赛”、“集成电路设计”以及多种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和优异的成绩。科研和教学其实并不矛盾,这是一把双刃剑。只要找到平衡点,科研为教学所用,教学为科研服务,定能发挥其特有的、强大的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出具有独立创造性的国际化一流人才。在我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么一个实例:我在教授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中讲解到“材料的导电性能”,在关于“材料的离子电导”知识点中,我讲解了大家广泛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电池隔膜和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分析了该部分对电池性能的制约,并通过不同的对比模型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上学生听得都很认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后有位同学找到我继续讨论,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设计好一个关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项目并申请了创新创业课题。在该课题的研究中,该学生不但创造性地解决了不少科研问题,还优化了自身的学习方法,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一年多下来,该学生发表了4篇SCI高水平学术论文,学习成绩也从大二时候的年级排名二十多名,一下跃升为年级第一。在这位学生大四的时候已经收到美国多所大学全额奖学金的offer。学生的成功,也是老师的成功,这份收获感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极大的骄傲。学生在进行与其所学相關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会意识到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这会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增长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程度也会大幅提升,同时扩展了课本知识,提升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课题研究的进行,都需要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能锻炼学生管理时间的能力,促使其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效率。而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历练过程,与此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研上的小成就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对学生视野的开阔、身心的发展,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两者相结合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大作用力。
四、结语
理论教学和创新实践的脱离主要源于教育工作者没能平衡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科研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优良载体。创新人才的培养,既要从课堂教学中扎实学生的理论功底,又要在实践中培养其独立的创造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校从大环境中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教师从思想上树立教书育人乃师之根本的观点,明确教学的重要性,突破科研和教学两大重任的冲突点,实现科研实践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站在为实现自主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思想高度上,让教学为科研服务,科研为教学所用,协同培养出国际化一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EB/OL].(2014-09-03)
[2]何忠良.以科研促进教学 实现地方院校科学发展[J].理论界,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