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卓越计划”下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2018-09-25 09:42张杭君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9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张杭君

摘要:校企联合培养是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背景,对现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分析当下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高校在选择企业进行合作时,要有针对性的遴选,以期为“卓越计划”下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建议。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029-03

校企联合培养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有效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实施“卓越计划”,要根据现有问题,进一步完善现行教育体制,形成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这是“卓越计划”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卓越计划”的突破之处。校企联合培养与传统高校培养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高校以外,企业也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本文就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展开研究。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由教育部发起,联合中国工程院、各行业部门或协会,组织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1]。其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且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作为实施“卓越计划”主体的高等学校,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就成为国内高校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高校希望能充分利用优质企业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推进校企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根据高校环境工程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和院校特色,进行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培养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卓越计划的探索[3]。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适应我国国情和教育体制的“卓越计划”也逐渐完善,尤其是其中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常见的有企业定制模式、实习基地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培养模式等[4]。表1展示了企业定制模式、实习基地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培养模式、优点和不足的比较。三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和企业任务上存在着差异。企业定制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较早实现职业选择,所学内容根据所选企业需求高度契合,能较快适应特定企业的需求。但是该模式要求高校与大型企业进行平稳长期合作,以确保学生培养的可持续性,且在这一模式下,学生就业选择方向不广泛,不具备普遍性;实习基地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身临企业的实际生产现场,开拓眼界,但是因为缺乏有效的培训制度和评估体系,常常流于形式;产学研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热情,并得到企业专家的指导,但在产学研培养模式下,企业生产操作由职工负责,学生难以得到实际操作锻炼,并且这一模式也要求学校与企业具有相同的科研导向,以及企业的资金支持。

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校企之间要善于寻求利益共同点,并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平台。高校是专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口,能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大量专业人力资源。但因经费和场地所限,高校在学生实践培养、企业实训平台上缺乏客观条件。高校教学内容为求客观详实,具有知识点滞后的缺点,难以及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市场需求。因此高校要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学科专业优势和科研技术能力,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寻找人才培养的合作伙伴。企业具有丰富的工程生产的软硬件资源和有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经验,但在人才基础知识储备、多样素质培养方面缺乏基础,且因其生产任务所限,科研创新能力缺少提升的契机与基础。优秀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是其竞争力的保障。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正可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基于“卓越人才计划”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减少高校实践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合作培养途径评估挑选合适人才,为企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同时,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咨询服务,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只要找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平衡点,则校企双方必会“合作共赢”。

三、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卓越计划”下的校企联合培养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够快,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政府在校企合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协调、组织、管理、推动的行为功能。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政策激励和财政支持。政策激励多为宏观性的指导性意见,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细则[5]。财政上,缺乏校企合作专用的资金保障,导致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情况。

2.企业参与卓越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企业的动机和目标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但是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充分展开校企合作,就要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平衡点。目前,校企联合培养存在“一冷一热”的现象。学校对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愿望迫切,而企业由于缺少外部激励再加上对生产秩序和安全的考虑,则显得积极性不高。

3.高校本身存在的认识问题的局限性。目前,高校都在开展“卓越计划”下的人才培养,开展各式各样的校企合作,但是绝大多数仍旧停留在表面。高校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校企联合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不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习,还是真刀真枪的实践训练,必须意识到只有校企联合培养才能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高校自身投入有限。目前,“卓越计划”所有投入都只能依靠學校单方面进行,但是由于投入的有限性,其激励措施显得十分无力。因此,高校还需要调动“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6]。

四、“卓越计划”合作企业选择条件

为解决现有问题,高校选择恰当的合作企业是必要条件之一。学校要根据自身优势,首先在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中发掘合作单位。除事业单位外,企业又分为合资、独资、国有、私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有限责任等。高校常见的合作单位选择有两类:一是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前者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可以为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和发展空间,并在校企合作中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后者掌握了技术前沿,设备先进,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相对新颖,富有创造力。总体来说,高校需要就以下四点对合作企业进行考察:

1.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高校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和工程训练中心所拥有的用于学生实验、实训的各种仪器和设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与企业脱节的现象,这就使得缺乏校企合作的工科毕业生不能够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因此,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的企业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毕业后成为受到普遍欢迎的“上手快”的工程人才。

2.工程技术人员。高校中大多数的工科教师具有丰富的工程专业领域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工程经历和实践经验,而企业中存在着一批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这些企业工程领域的专家与高校工科教师形成优势互补,能够在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3.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下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工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虽然国家、各级政府和高校不断加大投入,改善了学生的工程实践环境,但是仍然不够系统全面。因此拥有真实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的企业能够帮助学校给学生提供“真刀真枪”的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

4.企业文化的学习氛围。“卓越计划”要求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均要积累一年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学习,企业学习的目的不仅包括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开发,而且包括学习先进的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企业只有拥有完整先进的企业文化才帮助学生体验良好的企业文化。

总之,高校在遴选合作企业时,需要对以上四点进行考察,优秀的企业对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有巨大帮助。

五、总结

“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国家战略层面的人才培养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目前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企业定制模式、实习基地培养模式和产学研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師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基于“优劣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寻找利益共同点。然而当前校企联合培养仍存在以下三点问题:①缺乏政府政策和财政支持;②企业积极性不高;③高校自身认识不足且缺乏资金投入。为进一步完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一环,高校需要立足自身办学特色,恰当选择合作企业,通过比较企业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工程实践和创新环境、企业文化的学习氛围四方面,比较企业优势,建立高质量的校企联合模式。总之,研究通过对现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现存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高校的校企合培养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陶建华,萧仲敏,邓武,等.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J].教学教育论坛,2017,(01).

[2]魏祥东,邹慧玲,铁柏清.基于卓越计划的新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湖南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2):74-77.

[3]孔范龙,郗敏,李悦.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4).

[4]崔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39-144.

[5]蓝惠霞,张恒,王晓红,等.环境工程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平台的构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J].黑龙江造纸,2015,(03).

[6]关凤岩.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研究[J].经济师,2012,(08).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