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艳玲
摘要:随着新课标深化,高中化学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进行一系列转变,以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无论从整体思路还是各个知识点的实际教学方法上,教师都应以促进学生进步为基础,进行积极的调整。本文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方法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高中化学;有效教学;探讨
高中化学教学工作的的有效开展,需要从不同的教学思路去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对化学学科有清晰地认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一、以问题创设情景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的主要方向之一,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并以学生的兴趣点为核心开展基础教学,收集典型的案例,开展教学互动,引领学生的化学思维,使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有效。
为能更好的开展化学教学活动,需要创设出与知识点相契合的情景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情景学习中理解知识内容,并能主动探寻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譬如,在学习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在课堂中引入现在社会上的热点讨论话题,如酒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警察是如何对酒驾进行界定的呢?并以此为出发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相关的视频、图片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思考警察是使用何种方法检验驾驶员身体中是否有酒精成分的呢?这其中包含怎样的化学原理呢?最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查阅资料,找寻答案,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点。创设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情景问题,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使学生了解到化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1]。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凸显教学的难点与重点
高中阶段开展化学,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部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在初中接触过化学的相关内容,所以课堂上只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步入高中,对这种理论讲授,自主练习的学习方式还略显陌生,所以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掌握不好。
对于较为抽象的问题使用形象化的呈现方式,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中形象的图文资料展示,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也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并将部分无法直接进行展示的化学原理依靠视频课件的动态形式展示出来。譬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由于反应的本质是进行电子的位移,而学生对这一理念的理解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将其看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引入多媒体动画,并将氯离子和钠离子的结构更好的呈现出来,然后使用电子得失以及化合价跷跷板的直观展示方式,让学生理解两者的密切关系。使用多媒体视频展示法,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更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且动态化的呈现方式,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到化学变化,根据學习经验,将抽象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具象化,迅速的理解知识内涵,从而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关注学生的课后训练,奠定良好基础
课堂教学当中,学生需要对相关知识点有一定了解,并具有良好的应用能力。但这种简单应用能力的掌握并不代表已经将所学知识点有效地消化,而仅能理解知识点。所以,为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使用细则,并将其与其他知识点建立起有效联系,必须要加强课后的延伸性训练。因此,高中化学成绩的提高,必须要依靠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的有效结合做为保障。课后训练能够让学生在对知识点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并掌握其实际使用方法。同时,这种训练也能够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有所加深,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性地掌握,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使用能力。在习题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最为直接地了解,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快速进行调整。新课改之后,增加了很多的教辅图书,但是在数量众多的教辅图书当中,质量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问题,一些题型无法与教材当中的知识点形成紧密连接。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优化习题,认真筛选习题,让学生能够针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联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相关内容时,教师需要将这一部分的重点内容进行有效掌握,让学生将练习的重点放在氧化还原反应上,掌握其反应过程便是电子的转移。如果教师没有经过认真筛选,随意布置习题,让学生进行电子守恒相关知识点的计算,便会使得训练内容增多,且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习题的设置上,教师应当积极分析教材内容,充分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地连接,并以其为基础进行习题设置[2]。
结束语:
高中化学教学活动的开设应在契合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进行,在课程活动开设期间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把握教学的重点。教师通过教学反思的方式优化教学流程,深化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董丹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8):242-243
[2]尹琳.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中学时代.2013(0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