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认知能力培养

2018-09-25 10:23申顺元
赢未来 2018年2期
关键词:认知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申顺元

摘要:认知这一概念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熟知,许多研究者认识到认知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小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思维方式没有定型,可塑性较强,同时数学学科又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小学生学习认知知识,进行认知体验,加强认知监控是当前小学数学教育的一条捷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认知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对概念认知能力的把握是一个弱项. 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中,对学生进行抽象的概念指导与深入阐述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事情. 其次在考试中也很少直接对概念认知能力进行考查,这是造成对概念认知能力不受重视的直接原因. 在新课改理念推进下,培养学生的概念认知能力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抓住概念内涵与外延,以此升华认知能力

学习数学一般从学习概念学起,在学生认知概念能力的初步形成的同时,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是认知能力形成的高级阶段. 这也是对数学概念由表及里思维扩展的认知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准确性、严谨性认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存在着“反向”的相依关系,概念的内涵越小,外延就越大;内涵越丰富,外延就越狭小. 例如:自然数是人类认识“数”中最早接触的数学概念,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发展,逐渐地引入了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概念. 实数包括自然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范围当然比自然数的范围要大得多. 在四边形的“边、角”中可学习特殊四边形概念的结构:唯一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继续对四边形进行抽象可知:另一组对边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有一个直角的梯形是直角梯形,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有一个直角并且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所以,从构建数与四边形的结构图中可以重现数学基本概念的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这样,让概念更加系统化,并富有层次性. 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架起概念与认知之间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迁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能力.

二、创设情境,唤醒直觉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发现,有些学生不愿意思考,觉得课堂氛围不活跃,投入不了课堂。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半听半忘,培养思维的效率非常低。老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轻松自由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情境下理解知识、学习知识,以后运用时,可以将知识与情境相联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直覺思维。学生在思考中联系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学生初步接触时会觉得不理解,因为在学生看来,测量长度都是利用直尺,圆不是直线,那么应该怎么测量呢?有学生说卷尺测量,这便是生活经验了,其他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老师便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开课前,先拿一个篮球到班级,问一问有没有学生喜欢打篮球,为什么喜欢打呢?篮球有什么特点呢?接着让学生从不同面观察篮球,学生发现看到的都是相同的一个圆。接着老师拿一根绳子绕篮球一圈,拿下来之后让学生观察绳子,绳子是一个圆,那么展开以后呢?是不是圆的周长呢?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到如何化曲为直。

三、化繁为简,捕捉不同因素间关系

数学知识的因果关系明显,每个知识点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培养直觉思维,学生要拥有化繁为简的能力,观察问题要观察到重点。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往往含有非常简单的点,学生要学会寻找到这个点,接着将问题简单化,才能简捷地思考出问题。多次训练后,慢慢在复杂问题中找到简单的联系点,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才能通过直觉思维,直接找到问题所在。通过这样把问题简单化,不同因素之间关系变得更明朗,从而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这样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彻底解决问题。比如解决这样一道题目:小张、小明两人隔着200米,如果两人同时相向出发,且小张的速度是10m/min,小明的速度是6m/min,但是小张带着一只宠物狗,狗以每分钟15米的速度向小明跑去,遇到小明后立刻返回再跑向小张,遇到小张后又立刻返回跑向小明,如此往复,直到小张、小明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则此段时间中狗一共跑了多远?这道问题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如果找到不变的量,也就是小张、小明的速度,通过画图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等路程一一求出,步骤虽然多了一点却不繁琐,算的过程也比较简单。

四、优化认知,培养数学直觉思维

小学生利用直觉思维认识事物,这是小学生认识活动的起始阶段,一个人认识事物之后大脑中总会产生某种具体概念。因此,良好的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直觉意识。因为学生在认识方面做到正确、有规律,那么分析复杂问题时,学生可以正确分析问题,并且利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直觉分析。要求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知识结构要有一定的优化。而且分析问题时,要拥有技巧,找到问题存在的规律。如教学“找规律”时,小学要求不是太高,主要让学生找到数字之间的联系。老师可以首先展示两串非常长的数字,如3.14159265358979323846和0.142857142857142857142857,让学生在一分钟内挑战前面的数字,然后用一分钟记忆另一个,学生记忆之后肯定会说后面比较简单,为什么呢?因为后面的有规律,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规律学生只记忆6个数字就可以了,任务非常简单。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分析问题就会变得更简单,解决问题时直接可以利用直觉思维,将问题思路清晰找出。

总之,老师应该在课堂中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发挥自身想象,将想法表现出来,联系生活经验及数学知识,不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基础优化认识,学习解决问题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以泽.数学能力的成分及其结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02).

猜你喜欢
认知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方法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思路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