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霞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世界各国意识到信息技术水平对于提高本民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所以各个国家都在培养高技能信息技术型人才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我国亦然。这个时代背景也就直接促使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地位不断提高,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那么,就目前来说,能够优化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受益的教学策略有哪些呢?下面,笔者将从制订探究任务、展开小组探讨、及时分析总结三个角度来进行说明。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益、策略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所以常规的理论教学法并不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探究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手段。尤其是自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部给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自由,指出教师可根据学情,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对的教学设计,为发挥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性制订教学策略。为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抓住这一改革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为设计“生本化”、“高效化”的信息技术课堂做好准备。
一、制订探究任务
制订探究任务是指教师应在备课阶段仔细分析初中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为让初中生在现有知识水平基础上获得发展与进步而制订的任务、目标,它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向,对信息技术教学起着引导作用。在生物进化论中,有结论表明,竞争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法则。初中生是一群渴望证明自己、张扬自我才华与个性的群体。如果教师能为其制订明确的探究任务,那么初中身便可在任务的引导下产生求胜心理,从而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有更加主动、高效的表现。因此,笔者认为,制订明确的探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率的必要策略。
在“制作神奇动画”一课中,初中生需利用Flash MX软件来进行动画制作。虽然大多数初中生都有观看动画片的经历,但是他们却并不了解动画制作技术与制作过程。然而,绝大多数初中生都对动画制作软件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设计来创作出一幅幅画风精美、技术精良的动画作品。为此,在“制作神奇动画”一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动画制作的各类技术,制订了多个探究任务:根据课本进行阅读,学习制作动画的基本原理、动画类型、制作完整動画的主要步骤;学习了解Flash MX软件的各个功能,结合多种绘图工具来绘制图形;学习使用Flash MX的各个功能,比如图形元件的创建与调用、影片剪辑元件的使用、按钮元件的操作方式、图层和帧的编辑方式以及操作命令等。其中,最后一个探究任务最为重要,是本课的学习难题,初中生可能会在此任务的探究过程中体现层次差异。对此,教师可实施分层教学。
二、展开小组探讨
虽然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却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他们需要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来获得更加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为了保证初中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初中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权,同时让初中生学会汲取他人的优势与长处,教师可以小组探讨来组织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鼓励小组为完成探究任务而展开有效合作,以合作来保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探究的有效性。在小组探讨中,初中生会更加放松、自在,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自己的合作同伴,这会让他们获得安全感,这可以让初中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学习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课堂重新散发魅力与活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课主要是为了让初中生了解与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以及信息技术在人类社会文明中所发挥的功用。从实际上来说,本单元机知识属于理论知识,但是却是让初中生形成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知识。因此,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小组任务作为组织形式,将5名同学分在同一组内,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阅读资料,从阅读对象中分析与总结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作用。在学生阅读活动中,笔者允许初中生在组内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可对阅读资料进行信息筛选,选出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信息。由于本轮探究任务难度较低,所以笔者将这个阅读讨论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然后由学生推选一名学生来发言。当学生形成统一结论之后,笔者便会进行补充。由此,本课教学便告一段落。当然,在实践性教学任务中,小组探究活动显得更加重要。比如在“淡出淡入动画”一课中,一些信息素养较高、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便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了flash图片淡入淡出效果以及PowerPoint软件淡入淡出效果的操作区别,并对两者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三、及时分析总结
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益,教师便要以“学”代“教”,因为只有初中生会学、乐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局面。笔者在上文中所提出的“制订探究任务”、“展开小组探讨”也是以发挥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基本依据的。但是,在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在教师掌控之外的事情,所以教师需要进行及时的教学总结,以便更加准确地了解学情。当然,及时分析、总结活动还可帮助初中生做好知识、能力的内化工作,保证建构活动的有效性。
在“奇妙的形变动画”一课中,笔者鼓励初中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分析了形变动画的操作方法,使其在组内探究与归纳空白关键帧、关键帧的作用与一同,学习如何利用“形状”来设计形变动画等知识。在本轮探究活动中,笔者会与初中生一同总结形变动画的原理与特点,以及形变动画所能得到的动画效果,以便让初中生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可提出质疑,笔者会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拓展教学活动。当然,为了检验初中生制作形变动画的能力,笔者还为此设计了一项实践性作业:请以学生的学校生活为主,设计以自己为主人公的形变动画。在这项实践作业中,初中生可利用所有他们已经学过的动画知识与技术,还可以通过网络调查、拓展学习等加入一些教材之外的动画效果。为了保护初中生的创组积极性,笔者还会专门利用一节课时间来播放初中生所设计的形变动画,以初中生的设计作品来判断他们对形变动画操作要点的掌握情况。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会促使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应多思考与教学效益有关的教学因素,保证教学因素的最优组合,从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为初中生提供环境更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挺.试论信息技术学科日常教学实践[J].新课程(下),2018(01):128-129.
[2]宋会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