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熠
摘 要:在教学当中教师开始注重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这说明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重视,而且现在很多的教育专家也越来越强调低年龄的英语教育,因为学生年龄越小,对于语言的学习就会越容易,因此,教师和一些教育人士都在想办法提升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基础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联系生活的教学策略,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英语课程标准》也进一步强调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
一、构建语言环境
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拥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我们每一个人可以学好自己的母语,就是因为每天生活在母语的语言环境当中,因此,如果希望英语水平有所提升,教师应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具体说来,在课堂上,教师应主要以英语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尽量去理解自己的意思,而不是以汉语去解释。我们每一个人在学习汉语之初,并没有一门自身熟悉的语言,别人也无法给我们进行解释,靠的只是我们的猜测与揣摩,然后再模仿,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对于英语同样适用。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才能逐渐形成英语思维。
二、增强趣味性
对于小学阶段的英语教育,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们的年龄这一特殊的客观事实。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容易贪玩,对于一切新鲜的东西都很好奇,一旦有其他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极其容易转移。另外,年纪小的孩子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没有形成,理性思维也不够强大,因此他们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会用理智去克制自己尽量不去转移注意力,而专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更加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对小学生进行英语教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不能照搬中学或者大学的教育模式,而是应该采取更加特殊的教育方法,孩子们能更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
首先,教师们可以利用一些儿歌来增强孩子们的记忆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对于配了乐曲的歌词的记忆往往要比普通文字的记忆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我们自身的这一特性,多搜罗一些经典的英文儿歌,或者用一些经典的童谣重新填入英语歌词,教给孩子们,帮助孩子们增强对于英语的记忆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游戏,不断地刺激孩子们的兴奋点,提升学生们的注意力。教师们可以将一些经典的游戏改成英文版。比如“数7游戏”,让学生们用英文依次查数,逢7的倍数或是末位为7的数字击掌跳过,通过这样的游戏可以提升学生们对于数字的记忆能力;另外还可以融入“某某蹲”游戏,因为小学英语所学习的单词通常以名词为主,因此可以将新学的单词做成头饰佩戴在学生们的头上,然后由教师发出指令指定某位同学做下蹲动作,该同学按指令下蹲,并指定下一位同学做此动作,通过该游戏可以帮助学生们增强对于英语单词的读音以及英汉对照的记忆能力。
三、分层教学,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取的都是统一教学的模式,给学生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得一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跟不上教学的进度,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也使得一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感觉教学太过简单而骄傲。因此,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所谓分层教学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举例而言:在学习A new student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不仅能够把这篇课文中所涉及的单词(例如artroom,classroom等等)全部记住,并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这些单词;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把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全部记住;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慢慢对他们进行引导,要求他们在遇到这个单词的时候能够明白是什么意思。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完成教学任务,既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多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重点培养他们进行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就要重点进行观察和引导,把学习的方法一点点渗透到教学中,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奉行的一点是“没有笨学生,只有还没有掌握方法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形式来保证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有的英语老师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顾及和学生的融洽关系的建立。这是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的。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
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
参考文献:
[1]郑小兰.改变一生的60个心理学效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刘华清.人生必懂的100个心理学法则[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