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09-25 10:39王捷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血液透析危险因素

王捷

【摘要】 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125例,对其病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激素。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在65~74岁动开始降低,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使用率则上升至20.0%,且在≥75歲以上导管使用率升至41.7%,高于动静脉内瘘的1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流量和超滤量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正相关(β=0.051、1.142、P<0.05),BMI和血红蛋白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负相关(β=-0.403、-0.062,P<0.05),均为影响血液透析KT/V值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以内瘘为主,且血流量、超滤量、BMI和血红蛋白为血液透析是否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危险因素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8.0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8-0-03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血液透析患者逐年增加,血管通路的使用在临床上备受关注。因此,选择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的效果和长期存活至关重要[1]。理想的血管通路是能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且提高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相关文献显示,初次透析血管通路以无涤纶套导管为主(70%),其次为内瘘(20%)、带涤纶套带隨道导管(10%),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以内瘘为主(90%),其余为带涤纶套导管(10%);少部分人选择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原因是手术时间短,但感染发生率较高,而动静脉内瘘时间虽长,但感染发生率低且并发症少;年龄、住院时间、血液透析时间、伴有糖尿病、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伴有心力衰竭及伴有静脉插管等均是血液透析的危险因素[2]。本文旨在研究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7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125例,对其病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符合文献[3]《更新版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解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肾损伤、药物中毒等。其中男71例,女54例,年龄15~87岁,平均(54.32±6.24)岁;血液透析时间<2年的17例(13.6%),2~5年的21例(16.8%),5~10年的47例(37.6%),10~15年的35例(28.0%),15~20年的5例(4.0%),以5~10年居多;BMI 19~22 kg/m2,平均(21.38±3.17)kg/m;发病原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38例,遗传性肾病11例,间质性肾炎7例,狼疮性肾炎9例,紫癜性肾炎7例,高血压肾损害26例,糖尿病肾病27例;透析方式:普通血液透析102例(81.6%),血液透析滤过23例(18.4%)。根据尿素清除指数(KT/V)将透析患者分为KT/V达标组90例,KT/V不达标组35例。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入院基本资料,其中包括:年龄、性别、血液透析的基本情况、原发病、透析时间及合并症等。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动静脉内瘘:手术部位、成熟时间、使用寿命及内瘘使用并发症。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125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主要包括:年龄、住院时间、血液透析时间、原发疾病、血红蛋白。KT/V的计算公式:根据Daugirdas公司计算,KT/V=-ln(R-0.008t)+(4-3.5R)×(△BW/BW),R=透析后BUN/透析前BUN;时间单位为小时(h);△BW为透析后体重变化值,即超滤量,单位为升(L);BW为透析后体重,单位为千克(kg);ln为自然对数。KT/V值达到2.1为透析达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使用情况

2.1.1 125例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分布 113例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12例患者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其中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40岁的1例(8.3%),40~54岁的1例(8.3%),55~64岁的2例(16.7%),65~74岁的3例(25.0%),≥75岁的5例(41.7%);动静脉内瘘<40岁的31例(27.4%),40~54岁的23例(20.35%),55~64岁的27例(23.9%),65~74岁的20例(17.7%),≥75岁的12例(10.6%)。

2.2.2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与动静脉内瘘使用率比较 动静脉内瘘使用率在65~74岁开始降低,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使用率则上升至25.0%,且在≥75岁导管使用率升至41.7%,高于动静脉内瘘的10.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724,P=0.039)。

2.2 两组患者BMI、血流量和超滤量比较

KT/V达标组患者的BMI低于KT/V未达标组,血流量和超滤量均高于KT/V不达标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的年龄、血红蛋白、透析时间、透析频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透析时间、透析频率和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管通路及透析器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及高血压、糖尿病、使用内瘘、透析器膜面积为1.6 m?和BUN清除率为187 ml/min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影响维持血液透析患者KT/V值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全部研究对象以年龄、性别、BMI、血红蛋白、血流量、超滤量、透析时间、透析频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透析器面积和透析器尿素氮(BUN)清除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作为自变量X,Kt/V达标与否作为应变量Y,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流量、超滤量、BMI和血红蛋白是影响Kt/V值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血液透析常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高镁血症等疾病,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4-5]。血液透析主要是将患者体内血液引出体外,然后经专业透析器分析出,电解质溶解与血液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最后清除体内的代谢垃圾和体内过多的水分,维持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研究显示,随着血液透析的不断应用,治疗过程中常发生相关并发症,给患者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且伴有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血管狭窄等[6-7]。其中感染是血液透析治疗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血液透析患者身体功能逐渐下降,身体炎症因子发生炎症反应,引起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的发生率。此外,关于如何预防感染,相关报道显示,通过加强医院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合理的营养支持、加强基础疾病的控制、规范血液透析操作可有效地预防[8]。

大量研究显示,血液透析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血管通路的选择情况,因为血管通路使用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9-11]。随着血液透析患者存活时间的延长,血管通路使用保护情况在临床上也备受关注,也可通过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起到过渡性作用,为长期血管通路打好基础。通过在患者颈内、锁骨下、股等深静脉位置置管,且置管成功率高、可反复使用、降低患者痛苦、提供有效的治疗血流量。其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血管通路通常以内瘘为主,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人群较少,主要原因是患者首次诊断时即诊断为尿毒症,还有以一部分原因是无人告知需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相关文献显示,首次未选择动静脉内瘘的多数患者觉得动静脉内瘘手术时间过长[12]。动静脉内瘘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在临床是一种血管吻合的小手术,能为血液透析患者提高充足的血液,并提高安全性。

本文研究结果表示,透析时间5~10年的患者占居多,透析血管通路主要以动静脉内瘘为主,其主要手术部位以左桡动脉-头静脉为主。BMI与KT/V呈负相关(β=-0.403,P<0.05),BMI高的患者KT/V值较低,可综合两者的关系,不应单看KT/V值,影响KT/V的因素还包括:血流量和超滤量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正相关(β=0.051、1.142、P<0.05),血红蛋白与单次血液透析的KT/V呈负相关(β=-0.062,P<0.05)。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以动静脉内瘘选择为主,血流量、超滤量、BMI和血红蛋白为影响透析是否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王立华,魏芳,陈海燕,等.不同血管通路选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0):3681-3684.

[2]胡玉纹,陈学波,张亮,等.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128-129.

[3]叶朝阳,戴兵.更新版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血液净化,2009,8(6):331-334.

[4]朱蓓,梅竹,裴小华,等.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患者血管通路的特点[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7,16(8):578-581.

[5]高红波,李连珍.血液透析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配合舒适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8):444-446.

[6]任崇,卢文文,杨晓莉,等.上海市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6):344-347.

[7]雷延兰,罗玲,陈莉,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透析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6,15(1):58-62.

[8]李剑莹,郝丽,张江淮,等.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5,50(4):555-557.

[9]王玉柱,叶朝阳,金其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J].中国血液净化,2014,13(8):549-558.

[10]黄琪,孙雪峰,林洪丽,等.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抗凝治疗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6):579-583.

[11]张勇,孟熙,和卫梅,等.不同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12,11(5):256-258.

[12]饶龙华,张学华.维持性血液透析不同血管通路患者的体力活动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7(4):26-29.

(收稿日期:2018-05-18)

猜你喜欢
血液透析危险因素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优质护理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老年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血液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循证护理干预效果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