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胜利
【摘要】 目的:分析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采取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患者血管再通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基础组与改良组,基础组49例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干预,改良组49例患者在基础组治疗基础上接受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的血管再通情况、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2、3个月时,改良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基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改良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基础组,ADL评分高于基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而言,给予患者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超早期; 血管; rt-PA; 再通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5.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5-0-03
在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危重疾病当中,急性脑梗死是其中的主要类型之一[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部组织会出现明显的供血功能障碍,局部脑组织也会因为缺血而出现相应的坏死,患者的血液成分及脑部血流动力学状况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脑部神经功能也会出现严重障碍[2]。急性脑梗死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在相关因素的影响下,患者的数量出现明显增多,且患者的残疾率、死亡率均较高[3]。该疾病患者预后与身体恢复进程较长,且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不断下降[4]。对于患者而言,溶栓治疗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对患者脑部闭塞血管再通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5]。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及相应的治疗时机,逐渐成为了临床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6]。笔者所在医院针对此类患者选择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方式,收到较好的临床反馈,现根据相关情况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2月-2017年5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选择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影像学检查得以确诊,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本研究经所有患者同意,且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在本次研究当中,将以下患者排除在外:精神功能障碍患者、脑出血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较低患者、高血压及高血糖患者、癌症患者、参与本研究前1个月内其他部位接受手术患者、近期接受颅内手术患者、近期存在頭部严重创伤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均匀分成基础组及改良组。基础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47~72岁,平均(59.5±7.3)岁;改良组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48~71岁,平均(59.7±7.5)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基础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脑细胞保护、脑部微循环改善等,改良组患者需要在上述基础上同时接受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主要方法如下:护士遵医嘱选择50 mg的rt-PA进行治疗,给予患者5 mg的rt-PA静脉推注,推注的时间在1 min以上,剩余剂量改为静脉滴注治疗,患者接受静脉滴注的时间在1 h以上,并在接受静脉溶栓24 h后接受抗血小板集聚处理等[7]。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1、2、3个月时的血管再通情况,并分析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主要包括颅内出血、继发性脑栓塞及再灌注损伤。对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分析,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利用NIHSS量表进行分析,分值越低,表示其神经功能情况越好;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需要利用ADL评分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点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治疗后1、2、3个月时,改良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基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改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改良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基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改良组患者的ADL评分高于基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急性脑梗死成为临床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在相关因素影响下,患者的数量出现了明显增多[8]。急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主要类型之一,患者患病之后的残疾率与死亡率均较高[9]。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组织周边存在半暗带是主要的治疗基础,患者脑部这一部分的组织功能存在明显的可逆性,如果医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者的半暗带血流,有效改善患者脑部组织代谢情况,就可以恢复患者的受损脑部神经元功能[10]。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讲,脑部缺血中心区与半暗带均为带有动态特点的生理过程与病理过程,伴随患者缺血程度的不断严重及缺血时间的延长,患者脑部中心坏死区域的面积也会扩大,半暗带就会不断缩小。因此,尽早恢复患者半暗带的血供对于患者治疗十分关键[11]。临床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3~4 h后需要尽早接受治疗,一般不要超过6 h为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患者应当接受超早期溶栓治疗[12]。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当中,早期基础性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脑部微循环改善等,虽然涉及方面较多,但是仍然有很多患者接受治疗后无法获得较好的效果,患者还有可能出现不良反应,这对于患者治疗十分不利。笔者在基础性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rt-PA是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溶栓药物,该药物与纤维蛋白的亲和力较高,药物的有效成分在进入患者身体之后,可以对患者血栓内纤溶酶进行特异性激活处理,患者体内的纤溶系统也会得到较好激活。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以将患者体内的纤溶酶原活化成为纤溶酶,并且分解相应的纤维蛋白,该药物的作用时间较短,患者停止滴注5 min内,药物可以清除患者体内50%的纤维蛋白,并且可以随着患者的尿液排出体外。此外,患者在接受这一方法治疗之后,rt-PA可以有效延长患者体内凝血酶原的时间,不断减少纤溶酶原的相应水平,且药物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24 h。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此方案治疗后,出现闭塞的血管可以尽快得到顺畅,患者的脑血流情况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半暗带细胞可以得到较好保护,且脑部的梗死面积也会不断减少,患者脑部神经功能会得到相应的保护,这样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情况。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案干预治疗。在比较具体的治疗情况之后可以看出,接受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基础组,ADL评分在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得分在治疗后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更为重要的是,改良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基础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从本次研究的这一结果就可以看出,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存在明显的优越性。
针对临床当中患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而言,给予患者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其血管再通情况,并且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同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该治疗方案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首选方案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滕旭升,张允岭.超早期急诊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2):157-160.
[2]常霞.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4):160-162.
[3]窦晓娜,韩敬,王亚丽.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超早期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藥指南,2016,14(12):98-99.
[4]高志红,宁鸿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65.
[5]李安民,关文标,郭颖莹,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OL].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4):86-87.
[6]徐红,于建刚,徐小军,等.rt-PA静脉溶栓在急性超早期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14-15.
[7]刘前.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3):163-164.
[8]黄晓霞,刘蕾,沈倩,等.超早期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5):921-922.
[9]李国斌,李冬梅,高天,等.急性脑梗死两种溶栓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J].武警医学,2013,24(9):774-776,779.
[10]韩金玲,王传明,李巷,等.偏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不同分型超早期脑梗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5):198-200.
[11]姜长春,李月春.药物溶栓及机械方法开通血管治疗急性脑梗死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2,28(2):138-141.
[12]周琴,曾艳平,梁静静,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7):5-7.
(收稿日期: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