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联赋能激活医院发展

2018-09-25 06:44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15期
关键词:远程人工智能医生

聚合资源、开拓疆域,人工智能、云平台正在放飞医院想象力。

陈锦飞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

邢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沈洁苏州科技城医院院长

宋青百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卢清君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

李小龙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施辉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人工智能和云平台正越来越多地嫁接到医院管理的枝枝杈杈。6月10日,记者从第六届中国市县医院论坛“智能医生云平台搭建VS三四线医院逆袭”分论坛上了解到,借助人工智能、云平台工具,医院分级诊疗、医疗质量、医院品牌、医院运营等工作释放出崭新的活力。

论坛上,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卢清君,医院管理者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邢沫、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李小龙、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施辉、苏州科技城医院院长沈洁,医学专家代表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科主任陈锦飞,产业代表百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宋青7位演讲嘉宾分别从监管、医院管理、产业发展等多个视角参与话题。

人工智能临床价值初显

近年来,医疗人工智能一直是资本的宠儿。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间,国内医疗人工智能融资事件从12起陡增至32起,其中千万级和亿级的融资事件占到了65%以上。2016年,融资金额更是达到25.8亿元。资本热浪的不断升腾,让医疗界的天空中布满不安的疑云和莫衷一是的舆论。“人工智能会取代医务人员吗?” “医疗人工智能将会影响我们什么? ”观望中的中国医疗渴望答案,且看先行者给出的答案。

陈锦飞在会上举出的一个医疗人工智能的小例子,让参会人员见微知著。据陈锦飞介绍,临床工作中,肿瘤医生常常遇到的一种情形是,给出诊疗方案后,患者将信将疑,又通过网上查询、咨询别的医生后得到了与首诊医生不同的意见,并以此为“证据”怀疑首诊医生。

“医生告诉患者,他的生存率是50%,而患者可能会问‘医生,我查到的资料为什么是60%’?如果有人工智能决策辅助体系就可以为患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医生不仅可以回答他这个问题,还可解释他一年的生存率、三年的生存率分别是多少。”陈锦飞指出,成熟的决策辅助人工智能可以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提高医嘱遵从率。

陈锦飞对人工智能的“推崇”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因为有着客观的研究结果。近年来,产业对人工智能的热捧和业界的一些质疑,促使行业“摸底”人工智能在临床上真正的应用价值。

2017年9月以来,南京市第一医院肿瘤科开始重点关注,人工智能“Waston for oncology”推荐方案与临床医生实际使用方案的一致性,以及一致性与否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科室用人工智能回顾性地分析了313例胃癌患者。研究发现,临床初治方案与人工智能推荐方案相一致的占比为28%。临床预后结果发现,初治方案与推荐方案一致性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长。

邢沫分享的另外一项数据让与会人员见识到了肿瘤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成熟度”。该院同样对备受肿瘤领域关注的人工智能产品——“Waston for oncology”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Waston for oncology给予的方案与该院诊疗方案的一致性达到89.1%。

不过,在邢沫看来,即使人工智能与高水平医院诊疗方案一致性达到如此水平,人工智能对于医疗界而言,仍只能是辅助决策系统,不能由它说了算。这一点对于基层医院更是如此。

“基层医院运用Watson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欠缺的一点是,基层医院不知道如何判读人工智能给出的方案,无法判定患者究竟能不能用人工智能给予的方案进行治疗。我们也想到一些实践模式。”

在前期工作基础上,邢沫介绍,该院计划尝试将人工智能参与的MDT和远程会诊结合起来,进行远程人工智能MDT会诊。该院诊疗中心牵头,合作医院共同参与,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参与MDT对基层院规范化诊疗、医疗质量提升、降低患者转诊率、提升患者满意度等方面的影响。“通过远程的方式,帮助医院提升整体的肿瘤诊疗水平。不仅患者受益,在整个会诊过程中,临床医生、护士都会得到一个提升。”作为地市级医院管理者代表,施辉特别看重肿瘤人工智能产品在规范化治疗中的价值意义。施辉指出,治疗的规范化不足主要反映在仅按照既往的临床经验,未依据最新的临床研究成果、实验研究成果和“指南”给予患者最合理的治疗方案。而一些成熟的人工智能产品在此方面有先天优势。在前期验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医院规范化治疗水平,2017年12月,该院正式建立人工智能Watson肿瘤智能会诊中心。至今,共为各类肿瘤患者提供肿瘤解决方案65例,更好地指导了医生个体化精准抗肿瘤治疗。

陈锦飞指出,人工智能可以成为医院规范化管控的工具。例如,在肿瘤多学科会诊中,不同专业医生有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但如果借助人工智能工具,此类问题将找到解决出口。“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放疗科医生给出的方案,人工智能会告诉你,谁的方案最准确,谁的方案有瑕疵。多做几次以后,肿瘤科多学科讨论就可以很好地开展起来。”陈锦飞还认为,尽管人工智能不能代替医生,但是会人工智能的医生,比不会用人工智能的医生有更多优势。

同为医院管理者的李小龙、沈洁则把“引入人工智能”纳入医院“智慧化”打造整体战略。

据李小龙介绍,如今,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智能导诊、多渠道方式预约、多渠道方式缴费、多种方式在线支付、医保脱卡支付等均已实现。在医疗业务方面,为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业务能力,医院引入肿瘤智能决策辅助系统,在此基础上计划引入智能诊断、智能影像、智能病理,等等。

在苏州科技城医院,借力新院建设大势,院长沈洁吹响了打造“专属‘智慧医院’名片”的号角,统筹规划医院智能建筑、智能管理、智能服务、智能医疗四大方面建设。如今,智能仓储水平回转系统、沃森“智能医生”、以6级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脱卡结算APP、输液监管系统、婴儿防盗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手段在院落地生根。

作为分论坛上唯一一位产业界代表,宋青认为,当前国内医疗人工智能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作为国内最早进行医疗人工智能布局的企业之一,百洋着眼于医疗需求痛点,推出系列产品——沃森肿瘤、沃森基因、Philips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等,合力推动国内规范化治疗、精准医疗、影像诊断水平。其中,作为国际上最成熟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肿瘤在全球已落实14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方面,截至2018年4月,沃森肿瘤在全国已签约22省39市的66家三甲医院/医疗集团;作为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的领先代表,Philips星云三维影像数据中心,获得FDA和CFDA双认证。

看到产业与医院端对人工智能的热情,卢清君提醒医生、医院在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时,必须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优势和劣势。进而,他以沃森肿瘤辅助决策系统举例指出,医疗人工智能在记忆能力、全面搜寻信息等方面具有人类无法匹敌的优势,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算法与疾病诊断逻辑的联系与区别。卢清君指出,人工智能是基于数学模型研发出来的,其善于逻辑关系。而看病追求的是因果关系。临床诊断中,很多干预因素并没有被真正认识、理解,很难建立一个逻辑关系。因此,规避临床风险,亟须正确理解交叉学科的知识、技术优势,以及这些技术存在的短板和潜在风险。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逻辑能力,我们需要舞好这把双刃剑。从医生的行为和数据的管理方面,做好底层设计十分关键。我们只有规范了医生的行为,才有可能从源头做好数据质量把控。”卢清君强调。

更为重要的是,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推荐的决策后,最终为患者诊疗方案风险负责的是医生,而不是机器。

据卢清君介绍,国家卫健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今年已升格为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应用、集成与推广正是该中心四大核心业务之一。

医院云平台上大作为

与人工智能一样,云医院建设也是当下热点。李小龙表示,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借助云平台,实现了集团和医联体单位间的医疗过程全程质控、环环紧扣、步步追踪、实时反馈。

李小龙介绍,2013年,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牵头成立延安医疗集团。2016年,医联体单位成员单位达到26个,包含1家三级甲等医院、15家县级医院、4家民营医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提升医疗集团管理、技术、效益,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医院积极打造基于区域网与互联网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为医疗联合体业务协作提供有效支撑,实现从孤岛作战到网络协作的转型。

“2009年设计智慧医院建设的时候,我们就曾意识到,虽然不可能把全国诊疗连成一张网络,但是对于一个省、一个地市来说,统筹规划织就一张五六百万人口到一千万人口的医疗网,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小龙谈起医院进行区域医疗信息规划的初衷。

据李小龙介绍,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医院决定“两步走”。首先,完善医院自身信息化建设。接着,做好互联互通智慧医疗工作。一方面,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就医体验,实现从单科病种到患者全流程的健康管理;另一方面,以医生为中心,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以电子病例为切入点,做好质量管理。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机房改造,建立了数据中心和贯穿院外、门诊、急诊、住院各环节的全程医疗质量管理应用体系,涉及重点病种管理、抗菌药物的综合管理、高依从性的危急值管理等专项管控,以及重点手术质量检测、三甲指标HMI、产科质量检测、专病体系评测等指标管控。以时间作为核心,以电子病历为基础,推进医院人财物有机有效地整合。通过闭环机制对医疗质量、医疗模式等进行管控,最终通过绩效杠杆实现精细化管理,实现医疗质量安全在事前有效预防、事中有效监管、事后得到最有效的反馈和提升,促进医疗质量改进。

在互联互通方面,集团先期谋划了覆盖医联体的信息集成平台。如今,利用这一平台,已经可以统计集团医联体单位的各项数据指标,实现医疗质量确诊率等分析。此外,医院还建立了医联体虚拟影像及医技协同中心,利用医技设备云物联网技术,让集团及医联体的所有机构医技设备及医疗服务过程永远实时在线。后期,将推进“一中心三平台”建设。即以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建设面向医护人员的医生协作云服务平台,面向患者的医疗健康云服务平台,面向管理机构的业务监管服务云平台。

如今,除区域网与互联网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之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还初步建立了五大体系:一是保障医院从看病向全程医疗保健转型的患者关系管理系统;二是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的电子病历系统;三是提高医生工作效率、业务能力,加速医生的培养,提高诊疗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四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将生物信息和临床信息结合起来,基于大数据开展科学研究,推行疾病注册研究和比较效果研究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五是围绕医院运营管理,以战略规划为统领、绩效为核心、预算为抓手,运营一体化的物联网与医院资源管理系统。

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医院创建了江苏省首家依托三级甲等综合实体医院的智慧型网络医院。2018年3月,港城云医院在市二院东院区落地建设。2018年5月,港城云医院正式运营。

谈及初衷,施辉介绍,连云港市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共有500多万,医疗资源严重缺乏,互联网医疗可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其次,随着经济水平提升,老百姓医疗需求增加。利用远程医疗,可以将大医院的优势资源引入连云港。再者,我国老龄化进程很快,到2020年,连云港65周岁以上的老人将超过21%。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复诊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诊疗人次的31.4%。利用“互联网+”手段,抓住老年人群体,也就能为医院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医院谋划,云平台建设要实现五大功能。居民视频问诊、云预约检查检验、云支付、远程会诊、云药店,连接社区居委会、学校、企业单位、一级二级医院、民营医疗机构、药店、政府机构、养老院。当前,医院已设计了标准化的互联网医院诊室,医生用标准的医学术语复述患者的讲话后,就能诞生病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西南医院等作为云医院的上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医联体单位作为云医院的下线,可以实时得到云医院的支持。

施辉介绍,云医院I期功能将实现云预约、视频问诊、健康宣教、远程会诊、云随访、云配送功能。患者可通过手机APP、网页等方式进行视频问诊。在患者进入“我要看病”后,选择在岗医生,点击进入诊室,进行视频就诊,实现视频看医生。医生可以开具处方。当主治医生根据判断,需要对患者进行远程会诊时,主治医生可以方便快速地在云医院平台建立会诊诊室。会诊诊室建好之后,主治医生邀请相关参加会诊的医生,患者、医生在约定的时间进入诊室便可进行会诊。根据医生开具的药品处方,患者可以选择自己取药或者药房配送,云医院平台将根据患者所选方式将药品配送给患者,特殊情况需要患者来院取药。云医院的所有患者都有记录,医生或护士调取患者记录,选取视频或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在云预约中,可实现线上线下预约专家咨询、就诊,预约体检、预约检查、预约住院和手术等服务。患者基本上到医院前就可以预约好所有的就医项目,按照约定时间到达医院后,便可就医,显著提升了到院的就医体验。

II期工程,将实现远程心电、远程影像、云挂号、云支付、健康管理;III期工程发力居家养老、家庭医生培养、AI辅助诊断等。最终让云医院成为健康管理中心、患者服务中心、远程诊断中心、远程医疗中心、医联协作中心。

猜你喜欢
远程人工智能医生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最美医生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远程诈骗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