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娱乐活动作为缓解压力的工具引出压力给教育对象会带来的不利心理状态,分析拖延产生的原因及压力与拖延的关系。压力与拖延的循环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状态,越放松越焦虑,越焦虑越放松。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内疚和自责的念头,对教育对象本身的行为存在双重可能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两种走向带来的具体表现。最后对处于压力与拖延下的教育对象提出一些可行建议,以调整心理状态,增强意志力,克服困难。
关键词:压力;拖延;思想政治教育;意志力;高效
網络和娱乐媒体的兴起,一方面让教育对象便捷地获取了信息,另一方面给他们提供了缓解压力的工具。调整状态需要时间,放松时间超过目标预期所需要时间,就有了拖延。压力与拖延不是个例,深入探索它们的原因及两者的关系,分析其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影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为社会这种现状提供新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压力与拖延的关系及形成原因
压力通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的消极情绪,调整这种状态就需要释放和排解,在调整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会消耗教育对象的意志力。压力会高度调动人体内部潜力,以应付各种刺激因素,从而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变化[1]。当外在压力很大时,人是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中,教育对象通过刷剧、打游戏等缓解紧张,同时娱乐过程中会产生内疚,这会使得教育对象从娱乐放松中恢复能量的效果大打折扣。虽然感到内疚,但能量并没有得到补充,这时处于一种有心无力的状态,拖延就发生了。拖延,一种由恐惧引起的心理综合征。拖延是消极心态最明显的表现。
处于压力中的教育对象能够通过一定量的拖延行为达到自我放松和自我恢复,但陷入压力与拖延死循环的时候其实压力已经造成了拖延。人处于压力状态时,对产生诱惑的事物抵抗力会变低,诱惑更容易打败一切,娱乐活动激发了人的渴望,产生了误以为的快感。诱惑能够消磨教育对象的意志力,压制意志能量的释放,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教育对象需要意志力驾驭自我控制的行为。本性所给予的指引往往是强制性的,习惯性的行为会产生相同的作用。一旦教育对象受到某个习惯的控制,要想挣脱这样的习惯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同时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诱惑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会让教育对象无从反抗,直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当教育对象屈从诱惑或者开始拖延时,产生的内疚和自责可以对抗拖延吗?拖延导致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或者说本就知道不会尽如人意,教育对象就会产生自责并内心自我严厉,但通常的情况是,当人在上一次的拖延中对自己态度越严厉,下次越可能继续拖延。内疚和自责会让教育对象陷入放纵—自责—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中[2]。内疚和自责会削弱教育对象的意志力,让教育对象对自身产生怀疑,产生自身没有能力的认知,从而更容易放纵自己。内疚和自责会带来更多的压力、紧张和痛苦,而这些更易使教育对象在诱惑中迷失自己。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人在试图专心的时候,时刻要面临着干扰,面对分心的诱惑。
二、压力与拖延对教育对象行为存在双重影响
一些在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失败、不自信的人,通常容易产生逃避心理。这部分人内心在意别人的想法,完不成任务时,更希望别人觉得是因为时间不够、不够努力造成的,而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当教育对象过于看重别人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时,会潜意识地减少努力程度,形成效率高的表象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对目标对象缺乏信心,而选择进行娱乐活动试图通过有事可做进行心理补偿以减轻愧疚感。受以往失败经验的影响,教育对象会产生对不可控的现实环境的无助感,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面临相同的环境会使其对类似失败经验的感知更为强烈。
压力具有双重性,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发挥教育对象的潜能,增强其面对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其的成长。教育对象在压力面前不是完全被动的,如果掌握了正确处理各种压力的应对技巧,就能转变压力为动力,轻松应对。拖延最可怕的地方是成为习惯。它会及时给教育对象反馈轻松感,但是教育对象会逐渐在假象下最终沉沦于这种舒适反应。
三、思想政治教育下面对压力与拖延的对策
(一)抵抗诱惑
有时候当教育对象进行娱乐活动或者做其他的事时,是因为大脑激发了他们的渴望系统。当人诱惑处于一种不满足的状态时,更容易改变自己的认知,选择被诱惑;而当人处于一种满足的状态时,会更加倾向于抵抗诱惑。所以,面对诱惑要时刻关注并判断教育对象的状态,针对选择合适的抵抗诱惑的办法。
(二)处理好内疚与自责,增强意志力
内疚和自责需要消耗教育对象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内疚和自责对抗不了拖延症。而当教育对象摆脱了内疚和自责,他们就有更多时间来增强自我意志力。意志力是一种能够培养的能力,意志力对教育对象个体有巨大的作用。意志与身体组织所具有的其他功能一样,都是在不断使用与锻炼的情况下获得发展的3。意志力为教育对象的每一个行动提供动力,并且给予他们每次努力以精神支持。
(三)重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教育对象可以对以往失败经验进行客观正确的归因,针对性地改善,将事件合理化,缓解自我无形中对不可控外界环境的无助感,培养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常见的合理化方式有两种:一是否定没得到的,二是肯定已有的。这种心理调适可以减轻压力和不愉快的情绪。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对象要想实现理想,应积极地应对压力,敢于面对现实,保持勇气和信心,顽强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挑战。
(四)结构化拖延法
为必须完成的任务梳理结构,按重要性列出“优先级清单”。提前制定待办事项清单,拆解目标,设置明确具体阶段性的完成感。一个分解目标的实现都是一次“完成”,这对达成一些令人望而却步的任务有重要的激励作用。给任务设定假定的截止期限,假想任务是特别重要的事。当教育对象真的相信事情重要而紧迫并为之投入自己的精力,这种方法能让教育对象保持一种高效的状态。
(五)改变思维,无视负面情绪
人往往讨厌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兴趣可以决定一个人在某件事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利于提高教育对象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当一个人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就会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但是人做事的效率也不完全由兴趣决定。如果不得不做,不如无视这个不喜欢的念头。当教育对象学会无视一个坏情绪时,就迈出了解决方案的一小步。后来就可以无视越来越多的负面因素,包括环境干扰,包括拖延。“万事开头难”,大部分事情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困难,只是不愿意开始罢了。想要快速地完成一项任务,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能让教育对象积极地行动起来。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显然,人有思考、推理、深思熟虑,并依据思考的结果来行动的能力。比起绝大数动物,这种能力的范围貌似更广泛些。但其实这夸大了其间的区别,也有可能夸大了它给人带来的好处。不管是什么,人绝不仅仅是有理性的决策机器。
一部分的自己想要健康,想要匀称的体型,另一部分的自己想吃食物。教育对象明知道目标有利,却不做,或是在效率低下中勉强完成了目标。这种拖延的低效状态,往往又会对人产生负罪感,从而恶性循环。事实上掌握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让教育对象处于高效率的状态中,提升生活质量,增强意志力,克服困难。
参考文献:
[1]张俊伟,詹晓燕.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压力与体育教育对策.体育科技.2010
[2]动机在杭州.为什么时间很紧迫反而更愿意选择游戏.[J].大众健康.2015[3]
[3][美]詹姆斯·约瑟夫·沃尔什(James Joseph Walsh).意念的治愈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花珏玮(1994-)女,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