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志 黄裕清 余自强 张河元 冯凌松
腺性膀胱炎是临床较少见的膀胱黏膜上皮增生性病变,以中老年人群为发病对象,据报道患病率为0.9%~1.9%[1],女性尤为常见。女性腺性膀胱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尿意感频繁、排尿次数增多,每次尿量不多等下尿路性症状,一些患者合并血尿、下腹及会阴部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腺性膀胱炎在临床也常被认为是膀胱癌的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癌变[3]。目前临床治疗腺性膀胱炎疗法较多,如保守治疗、单纯电切、部分膀胱甚至膀胱全切除等,但存在并发症多、复发率高等缺点[4]。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腺性膀胱炎主要方法之一,文献[5-6]报道了术后联合相应药物灌注干预可提高腺性膀胱炎的治疗效果,有效预防或减少疾病复发,阻断癌变。探讨腺性膀胱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前临床面临医学难题。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通过切除膀胱黏膜,常作为腺性膀胱炎微创的首选治疗方法[7]。研究报道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后给予膀胱灌注相应药物治疗,与单纯手术相比可明显提高疗效、降低疾病复发以及阻止其癌变[8]。羟喜树碱是从喜树中提取的微量的生物碱,经膀胱电灼或电切病损膀胱黏膜、术后采取羟喜树碱膀胱灌注,能提高疾病治疗效果且降低复发率[9]。2011年6月-2017年1月本院采取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羟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共3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女性腺性膀胱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术后或膀胱镜活检的膀胱黏膜病理标本检查确诊。纳入标准:(1)病理检查证实均为腺性膀胱炎;(2)年龄均 20~70岁;(3)病例资料均完整;(4)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类疾病;(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难以耐受膀胱灌注;(4)伴心、肝、肾等严重功能不全;(5)合并膀胱颈口息肉等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取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术前:患者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工作。术中:患者行腰硬联合或插管全麻麻醉,使用英国Gyrus等离子电切镜,电切功率、电凝功率参数分别为160~200 W、80~100 W,使用0.9%生理盐水灌注冲洗(压力5.90 kPa),直视下置入电切镜,观察膀胱内病变,切除病变组织及附近1~2 cm正常组织,切除深度达浅肌层,术后常规留置尿管5~7 d。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羟喜树碱(生产厂家: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343)膀胱灌注化疗治疗,术后第7天将羟喜树碱10 mg用生理盐水20 mL稀释后膀胱灌注,保留1~2 h,1次/周,共8周。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尿动力学水平,分别采取尿流率测定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最大尿道压。术后随访1年,记录两组复发情况,复发条件符合术后3个月膀胱镜复查为黏膜基本正常,但6个月复查提示为膀胱黏膜病灶样改变。统计并比较术后1年两组的临床疗效,疗效评定:参照文献[10]拟定,术后间隔3~6个月行膀胱镜1次,参照患者情况行膀胱黏膜组织活检。临床治愈为症状完全消失,膀胱镜示膀胱黏膜正常;有效为症状显著改善,膀胱镜示膀胱黏膜基本正常或少许病灶黏膜散布;无效为症状无显著变化甚或加重,膀胱镜示膀胱黏膜仍为病灶样改变,病理检查为布氏巢。总有效=临床治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对照组年龄26~65岁,平均(41.03±5.56)岁;病程5个月~5.5年,平均(1.92±0.22)年;发病部位:膀胱三角25例,膀胱后底壁3例,膀胱颈口2例。治疗组年龄28~69岁,平均(41.15±5.77)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1.96±0.25)年;发病部位:膀胱三角25例,膀胱后底壁3例,膀胱颈口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尿动力学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尿动力学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最大尿道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大尿道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尿动力学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尿动力学水平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1。
最大尿道压 kPa 组别 最大尿流率 mL/s 平均尿流率 mL/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30) 14.31±1.68 17.92±1.94* 7.03±0.75 8.82±0.92* 15.26±1.89 10.43±1.59*治疗组(n=30) 14.34±1.65 24.44±2.82* 7.06±0.77 12.75±1.44* 15.21±1.83 7.04±0.78*t值 -0.070 9.821 -0.153 5.224 0.149 5.031 P值 0.944 0.000 0.879 0.000 0.882 0.000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07,P=0.045),见表 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术后随访1年,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26.67%;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33%,治疗组复发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
解剖学研究发现,膀胱颈部及其三角区是尿液流体动力的着力点,由于上述部位无黏膜下层,位置固定,并且是尿道逆行感染、膀胱炎症的好发部位,故腺性膀胱炎的病灶多发生于膀胱三角区及其颈部周围[11-12]。本研究纳入的60例患者中上述部位有54例,发生率高达90%,与膀胱癌的好发部位基本一致。目前腔内技术是腺性膀胱炎的主要临床治疗方法,加之膀胱三角及其颈区视野清晰,易经尿道手术操作,掌握好电切深度,则膀胱穿孔、尿道括约肌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少[13]。传统经尿道汽化电切术可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具有出血少、痛苦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易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所致膀胱穿孔;经尿道双极等离子电切术中使用生理盐水,无水中毒发生,手术时间不受限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14]。本研究认为,对病灶位于膀胱三角区、底壁等处且范围较大者,电切深度、范围应与膀胱肿瘤的相同,则降低了复杂概率;在切除膀胱颈口病灶时切除深度应达正常组织则降低术后复发率。腺性膀胱炎具有与膀胱癌相似的多中心性病理特征,经尿道等离子切除仅可切除肉眼观察到的病变组织,尤其对黏膜无显著改变患者,由于病灶界线不易辨认,易残留病变组织,以致容易复发,因此临床对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后患者推荐辅以膀胱灌注药物治疗[7,15]。
羟喜树碱是从喜树中提取左旋微量生物碱,经选择性过程抑制DNA 拓扑异构酶,阻断、抑制DNA键的合成、进展,干扰细胞分裂,降解DNA氢链,具有杀灭增殖期的癌细胞的作用[16-17]。羟喜树碱的分子量较大,不易被膀胱黏膜吸收,避免进入膀胱上皮内而引发不良反应,故羟喜树碱膀胱灌注较少导致膀胱刺激征、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18]。本组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最大尿道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羟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可改善尿流动力学指标;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7,P=0.045),说明了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羟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可提高临床效果;术后随访1年,治疗组复发率为3.33%,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为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6,P=0.030),提示了本组疗法可降低疾病复发。既往文献报道对腺性膀胱炎患者采取经尿道电汽化切除术联合羟喜树碱干预,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创伤小以及操作简单等优点[19-20]。
综上所述,经尿道等离子电切联合羟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治疗腺性膀胱炎可明显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鉴于本组研究纳入样本数较少,观察时间较短,确切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