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短小精悍,很适合小学数学教学。微课教学是教师根据不同知识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录制的一种短期教育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新课程的特点。Flipbooking翻译为“翻转课堂”或“翻译课堂”,也可翻译为“倒立课堂”。它意味着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并将决定权从老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这将导致教师角色、课程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一系列变化。
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形成了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四五六”教学模式,即“四自主”“五练习”“六环节”。“四自主”是指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自主创新、自主发展;“五练习”是指铺垫性练习、尝试性练习、巩固性练习、反馈性练习、拓展性练习;“六环节”是指创境导入——主动探究,课堂检测——独立思考,交流汇报——总结问题,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反馈进阶——交流点评,拓展提升——激励创新。下面就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低年级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及案例的探究进行总结:
1.自主探究。翻转课堂的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学生自己完成、自主探究为基础,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独奏者的角色转换为伴奏者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成为探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因此,在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教师要把握好指导这个度。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时,以微课的形式设计了10分钟的自主探究学习环节。
第二层次看视频想算法:35+27=62。提问:35和27里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共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第三层次结合想法看视频:
第四层次初步感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5个1加7个1得到1个( ),多出()捆小棒。
整个动态画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初步感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
第五层次根据计数器来体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
第六层次根据动画的拨珠演示和语言的配合,学生自然理解了35加27,个位相加满十后,要把个位上的10个1用十位上的1个10代替,这就是进位加的来历,这时的个位5加7等于12,自然而然地就知道12中“1”和“2”的位置在哪里了。最后一个层次的笔算演示也就水到渠成了。
2.自主实践。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尤其是翻转课堂的开展,特别需要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要动耳、动眼、动脑、动心、动手,全身心地投入,学生要把五官、四肢都调动起来,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和亲力亲为,在实践中体验感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实践活动课“剪一剪”时,先让学生欣赏课件,展示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接下来在微课中出示1张长方形的纸,进行2次对折,并沿边沿画好半个小人,用微课演示剪法。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动手操作,他们在折、画、剪的过程中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当出现不同的结果时,学生就有了主动交流的行为,最后得出的结果是2折后在闭口处沿折边画半个小人,连接处不能剪断,这样剪出的是手拉手的2个小人。如果沿张口画半个小人,剪开就是2个半人和1个小人。学生在独立操作实践和交流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
3.自主创新。翻转课堂特别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时间进行探究和思考,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大胆想象,不满足于传统事物的继承和依赖,既要勇于标新立异,又要谨慎求实。还是以“剪一剪”剪小人这节课创新环节为例,如果用正方形纸剪环形小人,怎么折、怎样画、怎么剪呢?让学生再次自主创新、拓展知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
4.自主发展。弘扬人的主体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发展是学校的重要任务。翻转课堂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从而主动发现问题,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例如,在“剪一剪”剪小人这节课中,学生掌握了正确折法、画法和剪法后,让学生继续对折纸,折的次数和剪出的小纸人的个数的关系是什么呢? (见下表)
折的次数 1 2 3小人的个数 1 2 4关系 每多折一次,小人的人数就比前一次多一半。4 ……8 ……
1.铺垫性练习。该练习的设计是为了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练习题要有针对性,一定是与新知识有外在和内在联系的习题。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看着微课分别举出一个加、减、乘、除法算式,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分别求什么。这个铺垫非常简单,但对后面微课环节加、减、乘、除法混合运算的算式读法来说已水到渠成。例如,例题7+3×4就可以读作7加3乘4的积,也可进一步理解为7加3乘4的积,和是多少,要求和是多少必须先求出积,所以对于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一举两得。
2.尝试性练习。该练习题是学生在课下学习完老师提供的微视频、课件、内容介绍和预习单之后完成的,其设计要与内容呼应,属于基础题目,不能太难,也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尝试性练习题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因为从该练习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课下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由此,教师应该重视该练习题的设计。例如,二年级教材下册第42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一课时,利用微课给学生设计了以下练习:
这个练习的设计考查学生对乘、除法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情况,能检测学生正确运用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情况,便于新课的学习。
3.巩固性练习。该练习题与尝试性练习题相比,难度上有所增加,在解决前面练习存在的问题后,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在教学中,这个练习如果放在新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难以实现。如果出现难度有提升的题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很难达到预设目标,这个环节往往放在新课的课下进行。
4.反馈性练习。基于学生在完成巩固性练习题后所存在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后再设计反馈性练习,以便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
5.拓展性练习。该练习题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而设计的。设计该练习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练习题要尽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对本节课有所总结,又要对下一节课有所体现。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后,课后给学生出了这样两道题目:①红星小学58名学生参加夏令营野外露营,每个帐篷可以住6人,他们至少需要租多少个帐篷?②做一件小风衣用2米布,13米布最多可以做几件这样的风衣?两道题目既巩固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又为下一节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创境导入——主动探究。创设问题情境是翻转课堂的首要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联系社会、生活实践,通过设疑、猜谜、计算、游戏、故事、动手操作等方法,精心创设妙趣横生、牵动学生情感、充满挑战性的探究情境,启动学生的内驱力,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造条件。
笔者根据团队教师翻转课堂的实例,总结出创设情境的4个策略:
(1)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认识冲动——激趣。例如,在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时,学生已充分掌握了在不含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运算法则。在不含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既有乘、除又有加、减,计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会积极地投入探究新知的学习中。
(2)创设出“新、奇、疑”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形成探究欲望——诱趣。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微课设计如下教学情境:小兔过生日请伙伴们吃香蕉,每盘放2根,放了3盘,一共有几根香蕉?学生会独立列算式,2+2+2=6,这时课件中出现的情境是“如果摆这样的5盘,共有多少根?”学生也会独立列算式:2+2+2+2+2=10,这时教师继续放课件,出现的情境是“如果要摆这样的100盘,一共有多少根?”全体学生诧异:“这太多了,一节课也写不完啊!”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计算方法,无论有多少个相同的数相加,只要列一个算式就能很快算出结果,你想知道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起来。这样创设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情绪,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3)找准新旧知识联系点,鼓励学生运用知识迁移,求异创新——添趣。例如,在进行退位减法32减8得多少时,设计这样的微课:
题目下面写出算式:32-8=□,在算式旁边有段提示语言。
第一次语言提示:想:2减8,不够减,要把32分成20和12。先算12减8,得□;再把20和□合起来,得□。
第二次语言提示:①你觉得32-10=22,能帮助到你吗?②你觉得8+4=12,能帮助到你吗?③你觉得从8数到32,能帮助到你吗?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翻转新知识,是翻转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步体验数学新知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数学的价值不在模仿而在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知识,而是要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培养自身的数学学科素养。
(4)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引趣。
第一次语言提示:4幅图案有什么共同点?
让学生通过课件来观察4幅图案,根据提示语学生会得出每个图形两边一样的结论。
第二次语言提示:你怎样才能检验每个图形两边一样呢?
第三次语言提示:把4幅图片打印下来,能帮助你实现检验的愿望吗?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一定是进入学生内心的,而不是浮于一些文字之上。对数学概念的把握,理解它的定义是必要的,但体验它的实际意义与建构心理表征更是不可忽视。
2.课堂检测——独立思考。学生在课下通过教师提供的微课、课件、预习单、难点讲解等完成尝试性练习,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尝试性练习的检查。学生先独立思考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般这个环节是学生畅所欲言的时候,教师不要打断。
3.交流汇报——总结问题。山东省东营市胜利孤岛第一小学一二年级均为小班化班级,每班36人,这样4人一小组,共9个小组。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分享交流,并表达本组的疑惑,由别的小组帮忙解疑。此时,教师是主持人,主角是学生。教师切忌抢着回答学生的问题,或者打断学生。小组汇报完之后,总结出学生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和模糊不清的概念。
4.小组探究——合作交流。基于上一环节总结的问题,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不能急于给学生讲解,要放手引导学生再次合作探究,用实践、操作、事例等手段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提示性指导,学生再次汇报交流解决方法,教师适度地总结提升,学生完成巩固性练习题后再交流、汇报。例如,二年级下册第70页第6题中的第2个问题:如果6月份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那么6月1日是星期几?当这个问题出来时,学生有了第1个问题的答案30÷7=4(周)……2(天),有的学生立即说出答案,6月1日是星期二,有的说是星期三,全班36个学生中只有1个学生说是星期六。这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合作探究,有的小组借助课本上的月份表进行讨论;有的小组画月份表,一次次检验自己的判断;有的小组把剩余的两天放在星期六和星期天。老师可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给予提示性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得出,在加了一定附加条件后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策略。
学习目的不能仅限于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怎样学会。自主探索的空间不能局限于课内,要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内外一体化是数学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
5.反馈进阶——交流点评。针对巩固性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予以点评指出。当然,如果学生自己就能指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开始做有针对性的反馈性练习题时,需再次强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6.拓展提升——激励创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教师要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并有一定的精神奖励。一二年级以加分制开展小组评比,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最后,展示拓展性练习题,激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总之,翻转课堂是一种新生的事物,应该以两种方式来对待。当我们欣赏并了解课堂的优点时,我们不能忽视仍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或避免相关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将变得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