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松雪,张文喜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传统人文学科中王牌专业,几乎全国各种层次的高等学校都开设此专业,因为它培养的中文人才就业面宽,弹性大。但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所以,积极探索与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就成为我们的着力方向。
笔者所在院校于2011年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着立足大庆石油高校背景,提倡服务地方经济,面向全国培养人才的思路,实现了从单一型向多元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目前在校人数累计200余人。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艺术的理解能力以及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对相关历史发展、研究现状、基本理论等有一个系统学习和训练过程。笔者所在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夯实基本理论、强化专业能力、拓展多种方向、增加就业渠道”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方针,着力建设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新体系,提出“平台+模块+方向”新型课程架构,在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通识教育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就业方向,形成以办公文秘、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教育教学高级人才为出口,构建三类模块式课程。课程体系如图1。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概括其要,但无论哪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来源于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与实践。因此,要以提高学生四大能力为出发点,安排好教学过程中每一环节,特别是实践环节的设计,更要从实际出发,以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水平。
建构的新课程体系和新课程内容,突破传统老牌专业在培养模式上的束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新教学体系,持续开展教学结构改革和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进而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并且在此过程中融合以实际应用经验获取为主,以适度够用原理为辅的课程观,更加兼顾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不断实现知识的整合和重构。
图1 三类模块式课程
实践教学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理论知识应用化和专业技能实现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专业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受专业本身限制,校内专业实践课严重不足,校外实践训练严重缺乏,而且学校能为学生提高的实践机会也非常有限,且缺乏系统管理。笔者所在院校自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来,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校资源优势以及专业特点,积极展开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实现教学实践环节大整合。
第一个环节:重新定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笔者所在院校自创建汉语言文学专业以来,始终秉承“突出基础理论,注重思维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服务地方油田”的办学思想,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指引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第二个环节:建构以应用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理论类课程“以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为目标”,在“专业特点”“岗位要求”学校层级类型“三个维度上”构建了“平台+模块+方向”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方面,中文专业强调培养学习的创新思维和应用性,充分利用课程实践和集中实训,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与技能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从理论出发到校内实验模拟再到校外实务训练的强化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且不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扩大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培养学生六大能力(问题意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第三个环节: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体系。结合“3+1”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笔者所在院校总结出实践教学可以从教师与学生两个角色入手,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方面努力,宽角度、多类别、分阶段、广层次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目的是提高实践教学系统发挥更好的功能性作用。依据学习情况,设置“实验型”实践模块、“课题制”实践模块、“项目化”实践模块和分层分类式实践模块。
第四个环节:结合地缘优势,开拓实践训练领域,凝聚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方向。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综合性强专业优势不明显的传统学科,其服务领域也非常广泛。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大庆这座油田城市所独具的地方优势,积极建立大庆百湖影视创意基地、大庆市教育局、大庆报业集团、大庆广播电视台等实习基地,探索以“石油企业”和“资源型城市”为特色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服务领域,并同石油企业、文化集团等相关单位签订就业意向,为学生实习、就业搭建平台。
第五个环节: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结合职业价值观、专业教育理论、专业实施方法技巧和工作能力等,从实践所占课时、完成数量和质量、采风与创作、实践教学方式、实践项目创新性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等方面建立实践教学评估指标,遵从校内外教授专家的共同考核评议,争取构建一个照顾各个层面,实践性较强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图2 依托学校与地方优势的具体模块
笔者所在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托学校和地方优势,合理选择实践教学模式,架构实践内容框架,探索4个具体模块(如图2)。
实验型实践模块: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利用专业实验室,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发生的工作情景展开实验,依据“情景设计——对应角色——反复模拟——反馈意见”等训练环节,逐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利用院里最优质资源,包括微格实验室、听力机房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文秘模拟实践课程和社会调查方法课题提供条件。且可进一步开展实验室与实习教学基地相连接,通过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开设针对石油企业、教育文化传播系统的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社会调查方法等实践性课程。
项目化实践模块:具体形式表现为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根据社会需求,针对服务对象,展开调查,设计项目方案,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必要性,直到实施和完成,且学生做出的有效项目成果可以为学校和合作单位共享。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调查,针对受众目标,凝练项目方向,取得一定成绩。汉语言专业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下乡”项目、挑战杯项目等创新实践中非常积极,每年都有优秀的成果展示。例如,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同学王彤宇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媒介素养与价值观培育分析》;2013年,王芳同学的《大学生兼职与就业认知》获“挑战杯”校级特等奖。时至今日,成功申报并顺利完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4项,校级3项。除此以外,还有挑战杯项目6项。
课题制实践模块: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课题教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课题明确研究方向。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设计调查问卷、进行个案访谈以及资料收集、分析、整理等一系列调研活动,最后进行论证分析,完成课题报告。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将在以后科研中,尝试将自身科研课题分解为不同数量、不同层次的子课题,再将子课题任务下达给学生,实现课题制实践模式,这一方式已为我校社会工作专业成功推行。
分层、分类式实践模块:该模块注重实践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结合实践过程中不同领域和不同内容,将不同数量、不同难度的实习任务有差别性地派发给学生。在分层、分类式实践模块中,差别性派发任务只是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让学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这种实践模式不仅让我们的实践教学能够因材施教,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更加充分发挥学生自身能力以及对专业的认同感。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形成了“5+4+1”模式,实现了在教学环节指引下,在具体实践模块基础上的一整套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表示如图3:
图3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校人文科学学院现执行2017版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合计39个学分,比2011版增加了9个学分,比2014版增加了13个学分。实践教学课时量占总学时比例31.3%,占本专业总学分比例20.6%。
本文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创新性地借鉴“3+1”人才培养模式,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和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构建以培养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为基础的培养模式,并且设计出实现路径、架构体系,从而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参考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