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对中国古代寓言翻译的启示
——以杨宪益译《献鸠》为例

2018-09-22 02:31
关键词:意向性意向心智

刘 晶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浩瀚的中国典籍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结晶,典籍翻译最终会形成关于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和评估。[1]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的中国古代寓言在中国典籍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当前,为了彰显我国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我国翻译界面临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国典籍翻译、寓言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心智哲学视角,以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献鸠》为例,分析汉英翻译动态过程中原文、原文作者的意向性,以及译者如何通过翻译策略还原故事内容,并传递褒贬、善恶、同情憎恨等心理取向、评价与估量。通过心智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古代寓言翻译中的应用,有助于从全新视角指导汉英典籍翻译实践,评判翻译作品优劣,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华文化语境。

一、心智哲学的主要内涵

心智哲学又称心灵哲学或精神哲学,当代心智哲学形成于20世纪初期,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后期语言哲学,以及美国哲学家塞尔(Searle)所提出的“心智哲学时代”。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即身心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对立)不同,塞尔在《心灵、语言和社会》一书中指出哲学的目标不再是解决物质和心灵之间的矛盾,而是认识到它们的兼容性,并去寻求理解、解决这种兼容性的方法。也就是说,解释某事是如何可能的最好方法是揭示它是如何存在的。要解开生命与意识之谜,解开人类内心意向性之谜的方法就是要尽可能地去描述那些由心理过程所引起的,同时又体现在心理态度上的现象[2]。所以,心智哲学明确了研究的对象是人类心智、语言和赖以生存的世界,从认知的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者如何使用语言做出了解释和规范。

心智哲学基本内涵就是意向性。塞尔认为意识和人类想象世界的物体和时态的能力之间有一种本质的联系。具有这种特征的是信念和愿望、希望和恐惧、爱和恨、骄傲和羞耻以及知觉和意图。这种特征在哲学上称之为“意向性”[3]。语言表达的意义是意向性的意义,话语是说话人意义的载体(思想的载体)。对于意向性的基本构成,徐盛桓归为主要两个方面: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意向内容是指所指向的对象,即所涉及的内容;意向态度是指对所指向的内容持何种态度取向,在语言表达的时候使用什么语气来进行描述[4]。所以,意向性研究不仅是考察关指的内容,更体现为通过言语对关指内容表达了何种心理取向:赞扬或是责备,同情或是憎恶,肯定或是否定,美化或是丑化等来进行观察和表述的[5]。

二、心智哲学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古罗马翻译家西塞罗(Cicero)指出直译和意译的区分;风靡一时的“动态对等”理论;释意派主张以及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论家克丽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以及我国“信、达、雅”翻译原则,“意美,音美,形美”、“等值,再创造”等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6]。这些理论研究不论是本体论研究,还是文化背景研究,或是对译者的时代背景研究,都需要关注具体翻译行为与行为的“前因后果”。而心智哲学的提出与发展,意向性概念的应用为我们开启了揭示人类翻译心智过程的新时代。

徐盛桓基于意向性的研究提出了翻译过程中意识双重结构的理论模型[7]。如图1所示,意向内容和意向态度在意向性的驱使下有不同的展开方式:前者作为本体结构,对事件的描述是通过找到两个对等事件;后者意向态度通过格式塔变换将本体结构赋予完整的含义最终形成用例事件,摹状结构表达出信念和愿望、希望和恐惧、爱和恨、骄傲和羞耻以及知觉和意图等心理态度。该模型揭示了一个具体的翻译行为过程与特征。

图1 意识双重结构的理论模型

正因为翻译是一种不同语言符号的语意转换行为,涉及行为所有参与者——原文、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立体、动态、多维的心灵碰撞。引发主体之间意向性的相互作用、平衡、妥协。在具体的翻译行为过程中“意向性诉求”贯穿始终[8]。

三、心智哲学关照下翻译的动态过程及翻译策略

翻译的过程是基于译者思维意识关注原文、原文作者以及读者的全方位动态的心理活动。如何在心智哲学的关照下以意向性来考察译者的思维活动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杨宪益译《中国古代寓言选》中《献鸠》一篇为例试从意向性角度分析翻译的过程以及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一)意向内容视角分析

原文涉及事件:邯郸人 — 给简子献鸠 — 简子高兴奖赏 — 客人问原因 — 简子讲述放生有恩于鸟的道理 — 客人分析道理(为了放生反而导致很多人去捕鸟、害鸟并没有恩于鸟) — 简子同意其观点。

分析原文事件以及译文后,可以看出杨先生的译文对事件做出了对应:People in Handan-presented doves to Jian Zi.-Jian Zi was pleased and gave rewards. -Someone asked the reason.He freed the doves to show his kindness.-Someone said: “Many birds were caught and killed because of the kindness.”-Jian Zi agreed with him.

不难看出,心智哲学对于典籍翻译的首要指导作用即在意向内容的关照下,译者试图一一还原事件,实现翻译的基本任务。但是,仅仅再现事件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无法表达作者在原文中要实现的意义潜势,所以心智哲学的可操作性要求我们有必要对原文进行深层次的意向态度分析。

(二) 意向态度视角分析

原文: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 客问其故。 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译者在翻译作品时重要的是分析隐含意义,可以对原文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原文前三句话可知邯郸人在正月初一献鸠给简子,可这是为什么呢?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邯郸人和简子的目的都是什么呢?

原文: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

原来,邯郸人是为了得到简子的厚赏,简子是为了放生来显示他的恩德。这一带有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放生”是故事的起因,并贯穿整个事件。历史上,放生源于先秦时期,孔子以舜为榜样,强调环境保护;孟子则强调恻隐之心,推崇仁义之举,《吕氏春秋》《列子》等都有介绍戒杀放生的风气,而佛教的流传更为放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正如《列子》中所记载的,邯郸在春秋时代出现了专门捕鸟以供放生的风俗。但是本寓言中的简子放生并没有真正地保护鸠,而是为了显示他对鸠的所谓的仁义之举,并不同于孔子、孟子,乃功利行为。这便有了下文: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竟而捕之,死者众矣。君为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遇不相补矣。”门客劝解简子不要先捕生灵然后再放之,这样其实功过难以相抵。所幸,历史上,简子放弃了“捕鸠放生”的做法,听从了门客的劝导“禁民勿捕”。所以,原文及作者对此事件的态度通过意向态度的层层分析可以得知。

(三) 翻译策略分析

1.增译

译文第一句,补译出献鸠已成邯郸之地的一风俗习惯(It was the custom in Handan),一个风俗和一件偶然的事情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这里暗指了邯郸献鸠事件的普遍性、严重性。可见,对文化背景有差异的阅读者采用增译的翻译策略,可以避免原文语意的流失。此外,中国古代寓言具有句式短小、内容精炼的特点,译文的适当补充还可以使英文句子更完整地表达。

2.省译

译文第一、二、八句中省译了主人公“简子”的名字替换为读者易懂的一个贵族称谓“prince”。可见译者认为“简子”这一称谓对事件的思维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他只是代表了一类贵族的行为方式。为了凸显事件并减轻英语读者对历史人物名字识别的负担,这里省译掉简子的称谓是译者有意而为之的。为了适应英文读者的心理状态,满足其阅读习惯,原文中的某个称谓可以省略。

3.关联词语的使用

原文为11个短句,主要通过意合,靠语句内在含义衔接,符合中文阅读习惯。杨先生译文则考虑英文读者的逻辑思维发展模式,采用形式关联词使语篇连贯衔接,如表示因果的第一句for,第五句and the result,第八句As things are;表让步的第四句since;表示假设的第六句if等,推动英文读者思维意识的发展,表明文章内部语意衔接。从意向性角度来看,8个英文长句读起来一气呵成,逻辑清晰,实在是精美绝妙的英文佳作。所以,针对短句居多的中国古代寓言,译者应尽力挖掘原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充分地使用表明衔接、连贯的关联词语,地道地进行英文表达。

4.选用带有心理态度的词语

为传递文章的意向态度,表明意义潜势,译者的词语选择要格外谨慎。对带有感情色彩、不同程度和表明语气态度的词语使用要准确恰当。如杨先生将第一句中鸠译为带有美好意象的鸽子dove,让西方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和平鸽,引发读者的共鸣,而没有使用专业色彩更重的斑鸠(turtledove)一词;“厚赏”选用了表明程度的词rich,来突出重赏之下,全城百姓趋之若鹜捕鸟是为了得到钱财的奖励。第三句“恩遇”译为kindness,一种善良的行为,带有明显的褒义,“放生”本意是一种德行,作者、译者的观点一目了然。第四句“门客曰”原文“曰”是一个中立态度的词“说”,但实为“反对”,杨先生译为object,明确了门客反对简子的这一做法——为了所谓的积德行善而捕鸟放生。第六句 “真心想”译为程度副词really,这表示门客内心估量的词语暗示出门客对简子放生行为心理动机的怀疑,也传递出门客对简子的迫切期待。门客的“不若”,是“不如怎样做”的一句建议,但因为简子与门客社会地位的尊卑差异,译者译为“you’d better”,这样就带有明显的委婉建议特点,更符合门客的身份地位,在其语气态度上留有余地,也让英文读者可以很好地体会出人物间阶级关系。第七句“不补”译成“the damage”,放生的结果非但没有做善事,却对鸟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原文的“没有益处”和译文的“严重伤害”,两者的轻重程度,译者的态度估量一目了然。可见,该篇寓言翻译的成功还在于表示褒贬感情色彩、语气程度、婉转态度等词语的准确使用。

通过对《献鸠》一篇原文及杨宪益译文的意向性分析研究,读者可以洞悉原文描述的事件内容以及暗含的意义潜势,更好了解作者、译者的观点立场。从中得到的一些翻译策略对原文意向性的实现,传达中国文化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四、心智哲学对中国古代寓言翻译的启示

通过对《献鸠》一篇寓言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到心智哲学理论对中国寓言翻译具有明确且可行的指导意义,给我们的启示如下:

首先,在动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明确原文的意向内容即确定原文事件内容,找出英语中的关指对象。然后分析原文深层的文化含义,即原文所要传达的意向态度——赞扬或是责备,同情或是憎恶,肯定或是否定,美化或是丑化等——并通过一些翻译策略如增译、减译、使用褒贬词、关联词等,实现其“意向性诉求”。

其次,中国文化的推介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无论是心智哲学下意向内容的对应,还是意向态度的分析表达,都需要译者对中国文化有精准的解读。要想译好博大精深、寓意深刻的中国寓言作品就要加强对中华文化、中国典籍的学习与研究,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

心智哲学对于翻译的指导还需要译者长期实践积累。译者不可能通过心智哲学理论与翻译技巧的学习就能够立即实现翻译能力的提高,从有意识到有能力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练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进行量的积累,以期达到最终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意向性意向心智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郭守祥箴言:品牌,只有形成心智认知才能抓住顾客的心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是什么偷走了孩子们的绘画兴趣——心智表达课程设计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对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