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情境下企业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018-09-21 11:15赵芬王玥
中国市场 2018年22期
关键词:隐性企业

赵芬 王玥

摘要:隐性知识的重要价值正逐渐被企业所意识到,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三到五倍之多,如何挖掘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并促进其显性化是知识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竞争的压力下人们会挖掘新的生产要素,改变原有的理念。隐性知识相比较于显性知识而言,更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之一。对隐性知识开发的重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隐性知识、显性化

1知识和隐性知识

1.1知识

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通过具有已有的路径积累知识并让知识发挥出作用。知识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的客观世界的反馈,包含了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1.2隐性知识

1.2.1隐性知识概念

隐性知识由信仰、情感、认知和技能等要素组成,细化为专业隐性知识、集体隐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相对主观,依附于人的大脑或技能中,未被清晰的表述和有效的转移。

1.2.2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制约因素

(1)隐性知识客观局限:考虑到认知个体的情感、思维、心智模式等因素的差异,感情化程度极高,这些因素能直接影响到客体信息的提取、采取智能化的行为,形成创新的“信息认知与再生”方式,体现为个体的心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觉、情感等方面。隐性知识很难定型、结构以及编码化,无法用具体的评价标准、方式、方法及工具来精确的度量。隐性知识的运用,受主观影响,显化的隐性知识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所有者的意识,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这样的话进行监督的成本就提高了。

(2)技术环境制约: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技术环境。如果组织不顾技术水平及其他方面的限制,硬是将不可显性化的知识显性化,从而导致核心知识的错误解释,甚至导致知识的错误运用,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运用已经很广泛,但专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这块的人员匮乏,企业不够重视。

(3)企业组织问题:①组织的结构。组织决策权的转移势必会导致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这样的话层级多,从而延长垂直的信息沟通渠道,使信息传达的空间距离增加,会出现信息传达不全面更甚至是错误,个体、团队和组织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将会受阻,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也很难通过自我感知获得。②缺乏高效激励机制。隐性知识来之不易,可用激励的方式让员工互相交流。激励机制的合理将影响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精神及物质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未建立,阻碍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③缺少以知识为主导的企业文化。现在,知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对知识主导的企业文化的灵活运用可促进隐性知识的创新,此类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2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作用

(1)企业里个体和团队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组织内部员工进行合作加强信任感,可以促进建立隐性知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良好关系,内部合作高的企业会比内部合作低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利益,人们互相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互相传递独有的隐性知识,以社会化方式转化个体的隐性知识。

(2)能改善企业的知识结构,企业原有的知识结构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固化的,促使企业失去活力,在竞争中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将使自己失去竞争优势,显性化过程中使企业知识增加同时,就有知识结构改变,显化出来的隐性知识并不是对企业发展前景都有益,隐性知识经过社会化后与固有的知识相互调节,要重视的就是那些对企业长远发展有意的技能、知识,以最快速度转化为高效的核心知识,管理知识的基础就是要这样。对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对知识结构调整,增强竞争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

(3)实现企业知识价值,当今的信息社会,价值的增加是通过知识实现的,而不是劳动,知识是财富,资源,有价值的,这是共识。知识的价值实现是依靠知识自己实现的,企业发展的主导生产要素是知识。知识可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科学管理的水平,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完全体现了知识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是无穷能量的来源,在知识经济的运转过程中,知识只有转化为智慧,智慧转化为计谋,才有实际的价值,在企业知识创造特别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在生产、经营、交易、管理及其人际交往过程中,把人们的心思情绪隐藏的在内心的想法技能的这些隐性的知识显性化,促使他们不同程度上的提高了知识,这种知识上的互补能是企业共赢,为企业创造重要价值。

3隐性知识显性化面临的挑战

3.1利已主义

对于知识主体来说,虽然自身的隐性知识的共享会提高组织整体的知识水平,但对个人来说不一定有用。个人知识的创新和研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完成,因而知识主体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投入,交易、机会,信誉成本作风险的预测,预测自己的隐性知识共享后的公平性及合理性是不是符合自己的预期,这些成本往往不是薪酬所能弥补的,当知识主体无法通过内部机制获得补偿时,那么知识的传播与共享会受阻,也就难以合理地将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如果能够直接保护隐性知识,相信隐性知识共享会比积累更有价值,隐性知识共享能让自己和别人同时受用,就容易构建共享机制。但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来保护知识创造者,保护自己的利益则无可厚非,垄断隐性知识不是最佳保护方法,而要有规章制度来维护现有的基础上的隐性知识。

3.2缺乏信用体系

信用是人类认识中最让人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信用从来都不是强迫的,正因为这样,知识产权的保护度不高,容易被滥用抄袭,使人们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人们之间有交流间隙,知识的传播受到阻碍,知识转化的基础是信用。个人独有的隐性知识,不可模仿的是能力部分,要用信用体系来保障个人贡献的隐性知识不会被盗用或滥用,人们才愿共享知識。

3.3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

我国先进技术虽然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跨越,但是各国都在发展,管理知识的先进技术各有迥异,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既符合中国自身发展,也有利于维护自由贸易,促进全球健康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我们愿意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扩大产品,知识等领域的合作,我国以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知识管理体系未完善,缺少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平台,限制了隐性知识流转的效率范围。

3.4缺少自身特色知识的共享文化

企业组织层级比较多,不是说员工想表达什么都可以比较随性,受到的条款约束还是比较多,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共享空间可以让大家随意发挥,员工的一些想法不能体现出来,可能及隐藏了很多有益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流转与创新受企业文化影响,大部分企业内部缺少一种能促进知识流转与创新的氛围,缺乏自觉合作共享的想法,以人为本的知识主导型企业文化未形成。

4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建议与对策

4.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外包来减少其显性化成本,专业的信息技术外包商能提供高水平、低成本的技术产品和技术建议,在隐性知识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不仅具备完善的显性知识管理机制,还具备完善的隐性知识管理机制,灵活运用各种论坛中心、微博、咨询台等知识共享应用,把在工作过程中的经验、问题拿出来分享、讨论,并经过企业知识管理实施人员进行归总评估,形成显性知识。

4.2改革与创新企业组织体制

如果可以,就形成一种具有共享氛围的组织体制,隐性知识是一种通过共享直接经验的方式才能获得的,知识管理要受到企业对隐性知识重要性和复杂性的重视,要改革创新组织的体制,根据知识经济大趋势来建立等级制与团队相结合的学习型组织及人性化的柔性的组织,实现管理和运营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突显竞争优势,加快企业隐性知识的流转及创新,企业还应依自身情况差异化安排管理各部门,这对促进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十分重要。

4.3加强隐性知识产权的保护,构建隐性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在法律上确认隐性知识产权属于其所有者;建立起约束机制,以防止交易时损害对方权益的行为出现;让隐性知识产权的法律地位有所提高,隐性知识创造者享受的权力应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同等,二者的谈判力量是均衡的。

4.4建立组合激励机制

制定与业务或生产经营相关知识轨迹及审核体系,鼓励员工对实际工作进行总结,形成文字,并进行考核评估,予以奖励,并对相关业务制定规划化管理,监督成果文件的形成。一方面比较侧重于参与性,另一方面则比较侧重于规范性,一松一弛能有效帮助企业对知识内容显性化,成为一个有记性的企业。企业应从物质和精神上对隐性知识创造者进行激励,来更好的促进隐性知识的流转。要承认员工隱性知识的独有性,尽快建立对等的物质激励制度,隐性知识的流转有时候是需要利益的推动的。在把技术经验收入到知识库时,用提供者的名字来命名,这是用荣誉激励员工去共享其独有的知识。而且,如果是价值大、创新度又高的隐性知识成果的话,应该帮助创造者申请知识专利,以此来保护创造者的利益,增强创造者及其他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霍国庆.企业战略信息管理[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李华伟,董小英,左美云.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2.

[3] 陈帅.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风险及规避[J].科技管理研究,2005(7).

[4] 马健.隐性知识显性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丧失[J].现代情报,2009(11).

[5] 康晓然,舒虹.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6] 李健.我国企业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2010(11).

[7] 尹丹,任科社.企业培训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路径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11).

[8] 黄惠鸿.企业不同主体在隐性知识显性化中的作用分析[J].江苏商论,2012(05).

[9] Elizabeth A. Smith. The mle of ta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in the Workplac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anent,2001,5(4).

[10] Olivier Boiral. Tacit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Long Range Planning, 2002(135).

猜你喜欢
隐性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