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视域下“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2018-09-21 05:19郭馨余晨辰段佳欣陈晓婷姜欢金玟吟郭伊可王晓军
文教资料 2018年13期
关键词:主题教育协同育人中国梦

郭馨 余晨辰 段佳欣 陈晓婷 姜欢 金玟吟 郭伊可 王晓军

摘 要: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中国梦”的内涵、本质、主要遵循及相关内容,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角度与层次对中国梦进行深刻阐释,在落小落细、润物无声中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梦”宣传教育为抓手,深刻挖掘“中国梦”主题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内驱作用,积极探索“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 中国梦 主题教育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协同育人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强烈的求知欲望、较强的创新精神,广大当代大学生作为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强力“推进器”,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民族梦想的时代重任。与此同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迈向“大众化”发展阶段,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规模迅速扩大。由于我国社会转型步伐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主观世界的成长[1]。“中国梦”为青年学子的理想观念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引导高校学子追求民族梦想。为了让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牢牢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主动融入日常大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利用思政理论课主阵地、“互联网+”等新方法、新途径打牢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活动的必然要求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在校大学生作为中国当代青年的代表性群体。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广大在校大学生是生力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希望所在。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培养牢固树立理想信念、专业业务本领扎实的新时期“四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的是能够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不断发展广泛凝聚青春力量的思政教育新载体、新方法,采用“互联网+”、微党课、微团课、思想政治慕课、主题社会实践等多种新方法,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是当前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关键所在,对于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天然联系。

“中国梦”作为中国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百年梦想,它的极大包容性、广泛性在对广大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表现出极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当前“中国梦”宣传实践过程中,少数高校在“重教轻德”的大环境中未从多方面对“中国梦”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任何时代的大学生都肩负着时代的使命,早期的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如今“中国梦”将国家的命运与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让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有崭新的前进方向[2]。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作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接受日常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广大青年学子接受党的思想观念教育的主要途径与载体。“中国梦”让国家、民族和个人实现“三位一体”,成为牢固结合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中国梦”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百年梦想,又是中华民族每一位成员自由发展的终极梦想[3]。同时,“中国梦”主题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质性、同源性,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应当自觉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主动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与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更好地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中国梦”伟大实践[4]。

(二)“中国梦”有益于增强青年学子理论自信。

正是由于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当代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将“中国梦”主题教育作为广大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着力点[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前,我国处于仍将长期处于国家与民族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同时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跨越式发展,社会价值日趋多元,整个社会面临重大转型,在这个历史机遇期与时间窗口,需要“中国梦”凝心聚力、高扬旗帜,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武装教育广大当代在校大学生[6]。

(三)“中国梦”有益于促进高校创新人才成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对人才工作指出了明确的表态,明确了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性、紧迫性,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性人才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想成为强国,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的。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和中坚力量,他们所经历的是社会的不断革新、科技的高速发展及思想观念上的加速变迁;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了解历史的一些底蕴,是增强民族力量的重要部分;他们正处于个人发展和个人思想理念成熟的过渡期。所以自觉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深化广大在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思想观念。在完成“中国梦”道路上必须有一大批创新性人才贡献,而高校青年人才创新的成长实则是与“中国梦”同步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给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带来巨大精神力量与实践载体,“中国梦”指导青年學子创新人才坚定自己的理念,让民族梦想鼓励大学生创新精英勇担国家重任,让民族梦想指引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自己的奋斗方向[5]。“中国梦”为高校创新人才成长在政治理论教育方面注入丰富的内涵,更好地坚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二、“中国梦”融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本路径

主动将“中国梦”主题教育融入高校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架构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协同育人”思想的支持与配合下,立足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主阵地,扩展新媒体思政新战线,积极开展相关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把握高校舆论主战场,积极探索“中国梦”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全方位融入高校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同时,全面提高不同类型高校的“中国梦”主题教育质量,将立德树人高校育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系统问题,需要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切实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7]。

(一)把高校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宣传通道,让青年学子感悟到中国梦的深层含义。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广大在校大学生全方位、成系统接受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渠道。与此同时,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俗化、大众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广大青年学生的重任,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推动“中国梦”主题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作用[4],对于在校大学生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校把“中国梦”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创造性地融入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对于提高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政治认识水平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5]。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一是需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深入影响,二是要与相关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中国梦”的具体意义深入人心,使青年学子自我学习相关知识,为复兴民族梦想积累经验,让“中国梦”彻底深化大学生思想。针对当前环境下大学生出现的价值观多样化、道德观差异化现象,主流价值观受到冲击,在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主动融入“中国梦”主题教育,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巩固主流价值在青年学生中的认同感,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舆论阵地中的主导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以党课团课为媒介,拓展“中国梦”的传播渠道。

当前高校举办了多种形式的专题讲座,例如预备党员课程、团课、入党积极分子课程等。由于党课团课的主要内容多以中国共青团的发展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当下的热点问题、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等为主,这些以党史党情教育、形势政治教育为主体内容的党课的有效开展不仅能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而且能充分激发学习热情。发挥在校大学生中青年党员这一先进群体的模范作用,以党建带团建,从组织、宣传等多个层次、点面结合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广大学生群体爱国、爱党、爱校,树立科学的、正能量的“三观”,在深化“中国梦”主题时多以培训、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对“中国梦”思想从不同角度、不用观点进行阐释与解释,在实现广大在校大学生个人、家庭梦想的同时,实现“两个一百年”百年梦想。

(三)通过学校的文化建设加强中国梦的宣传。

当代中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探究、立德树人、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强大育人功能,因此,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在校园文化营造引领过程中,将“中国梦”融入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就是把“中国梦”主题教育落小落细落实,融入广大青年师生的理想信念当中,让理想变为现实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实践互相联动。只有这样,才能将“中国梦”真正融入当代高校实际校园文化活动与师生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强大的青春力量[9]。

(四)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展“中国梦”宣传教育范围。

把“中国梦”思想政治宣传主题教育深入在校大学生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当中,通过实践教育、志愿服务、认知实习这个实践育人的重大平台,把“中国梦”的意义深入人心。让高校学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青年学子们深切体会到“中国梦”包含的内在含义。通过举办形式多样、层次鲜明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首先可以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生活中了解社会发展情况,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然后学会使用这个社会实践的机会,拓展多种多样的以民族梦想为主题的活动。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日常社会实践活动,提倡广大在校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更加深刻感受和了解“中国梦”的重大现实意义[9],增强青年师生走中国道路的“四个自信”,全面激发青年学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历史责任感。

三、结论与展望

以开展“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大胆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使各种对策方法形成制度合力,在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高校教育教学总基调中共同推进立德树人工程,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落小落细的实际效果,切实增强针对当年青年思政教育的时效性。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是机械和教条的宣传,不是形式化的自上而下的教学,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利益实事求是地进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肩负着“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大使命,不断探索研究“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方式,采用新媒体、“互联网+”等新路径,利用好思政理论课主阵地,引领广大在校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秦记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6):183-185.

[2]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理论教育,2013(17):38-44.

[3]辛鸣.“中国梦”:内涵·路径·保障[J].前进论坛,2013(3):26-27.

[4]张明.“中国梦”的特征,价值导向与实现路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6-22.

[5]王建利,华玉武.“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7):37-39.

[6]徐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徑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3(7):15-16.

[7]徐柏才,崔龙燕.“中国梦”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56-160.

[8]山述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06-109.

[9]王帅,肖文旭.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5(6):78-80.

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C35027);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18N20);浙江水利水电学院2016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GJ-201605)。

通讯作者:王晓军

猜你喜欢
主题教育协同育人中国梦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梦”哲学逻辑视域下高校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的环境创设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