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莲 曾艺清 黄萍珊 张晶晶 陈英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并发症的特点及对策。 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进行血液透析的100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血液透析的非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并发症情况及血液透析后营养状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作率显著对照组,营养状况次于对照组(P<0.05),经有效治疗控制后两组患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概率较高,需对血糖、血压等指标采取有效控制,改善营养状况,尽早投入治疗,以降低其并发症发作率,提升治疗效果。
[关键词] 大肠癌;综合护理;手术;疼痛;预后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3(b)-0172-02
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典型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该症危害性高,病症机理较为复杂,相关研究调查发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渐加剧,近年来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有明显提升的趋势,占透析患者的14%,同时其致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1]。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通常伴随有一定程度的大量蛋白尿、视力障碍、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对治疗产生负面影响,为进一步探讨其病症机理,寻找更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该次研究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选择接受透析治疗的100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进行血液透析的100例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5±3.5)岁;选择同期进行血液透析的非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41~71岁,平均年龄(56.0±4.0)岁;两组患者均已通过相关检测,观察组符合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对照组无相关症状,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均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经该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待其血管条件成熟后,执行血管内痿手术,执行长期颈内静脉置管。两组患者均接受碳酸盐血液透析,4 h/次,2~3次/周,血流量控制在150~250 mL/min之间。针对心血管稳定性较差的患者,调整初始血流量为150 mL/min。随后逐渐提升至250 /min,每次提升50 mL/min。透析液流速控制在500 mL/min,肝素用量初次剂量为0.5 mg/kg,若发现患者存在出血情况,需换用无肝素透析方式。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选择Detsky标准进行评估,包括透析过程中心率、血压、血糖、感染、视力损伤、浆膜腔内积液等指标,每项为1~3分,分值越高其情况越严重。根据SGA法评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半年和一年时营养状况。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中共45例患者有并发症发作,并发症发作率为45.0%;其中高血压35例、低血压22例、心律失常15例、视力损伤10例、浆膜腔内积液15例、感染30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并发症。对照组中共有1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作率为16.0%,其中高血压3例、低血压3例、心律失常2例、视力损伤2例、浆膜腔内积液3例、感染3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并发症。观察组并发症发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4,P=0.006 <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营养状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半年时营养状况35例为1分,40例为2分,25例为3分;1年后60例为1份,28例为2分,12例为3分。观察组半年时6例为1分,16例为2分,78例为3分,1年后18例为1分,41例为2分,41例为3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一定程度严重营养不良,对比不同时段营养状况(χ2=6.154,P=0.007 <0.05),对照组均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病死率对比
治疗1年后,经治疗控制,两组患者并发症均有一定程度缓解,观察组中3例病死,病死率为3.0%,对照组中2例病死,病死率为2.0%,两组患者病死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31,P=0.118 >0.05)。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危害人们生命健康安全的三大疾病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该症发病率在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提升的趋势;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就是其中的典型病症,属于危害性极高的血管病变,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安全[2]。临床治疗方式主要选择血液透析疗法,对患者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容易导致多种临床并发症,因此,对其病症机理作进一步了解,以寻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导致生物作用受损,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组织功能障碍,如肾、心脏、血管、神经等,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3]。肾功能衰竭通常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全部丧失的病理状态;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是由多种毒素及代谢产物潴留引起的,涉及全身各处系统,早期表现为无力、精神欠佳,以后出现食欲差、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贫血、心悸、皮肤瘙痒、肢体感觉异常、麻木。晚期侵及心血管系统出现高血压、心包炎、心肌病、心律紊乱及心力衰竭。糖尿病肾功能衰竭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不易察觉,若诊断和治疗不及时,可使病情逐渐进展,继而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最终造成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发病机理较为复杂,临床研究发现,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造成肾小球的生化组成异常,引起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漏出,促使肾小球硬化的形成;幼年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生长激素的水平较高,其与过高的血糖参与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的形成,进一步加重了糖尿病性肾病的损害,糖尿病肾衰的发生还与糖尿患者容易继发各种感染,如反复发生的泌尿系严重的感染可以造成肾皮质坏死。糖尿病肾衰竭在临床上分为5期,分别为肾小球高滤过期、静息期、微量蛋白尿期、临床期和肾功能衰竭期。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造成肾小球的生化组成异常,引起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血浆蛋白漏出,促使肾小球硬化的形成,从而导致糖尿病肾衰[4]。临床上主要应用血液透析治疗方式,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将体内血液引流至体外,经由无数根空心纤维组成的透析器中,血液与含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在空心纤维内外,通过弥散对流进行物质交换,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5]。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的过程中,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低血压、血透高血压、视网膜病变、血糖和胰岛素的调节、骨病等;糖尿病肾功能不全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肾小球硬化、基底膜损伤。若治疗不及,歇性蛋白尿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蛋白尿,造成糖尿病本身蛋白质代谢失调,导致低蛋白血症,或直接合并成氮质血症,最终发展为肾功能衰竭,最后进入糖尿病肾功能尿毒症期无法逆转,因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极其重要。延长透析时间,选择生物相容性更好的透析器;可以采取碳酸氢盐或高钠透析液,选择生物和溶性好的透析膜,应用EPO纠正贫血,可有效降低低血压症状。选用ccb和中枢扩血管药物,可有效减少血透高血压;通过控制血糖、血压、充分透析或低分子肝素透析等方法可以减轻视网膜的病变,能够有效避免视网膜病变。该次研究发现,血液透析治疗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针对糖尿病患者尤其严重,相較于非糖尿病患者而言,其并发症发作率、恢复效果均不理想,因此需慎重选择透析治疗时机,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治疗的过程中发生并发症概率较高,需对血糖、血压等指标采取有效控制,改善营养状况,尽早投入治疗,以降低其并发症发作率,提升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飞,赵龙.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症分析[J].养生保健指南,2017(32):311.
[2] 单菁茜.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J].医药前沿,2017,7(35):246-247.
[3] 杨旭,姜小玉.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3):138-139.
[4] 杨玉丽,张海燕,孙明琴等.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5):121-122.
[5] 陈威,陈邱玲,赵珊珊等.糖尿病性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血液透析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4):3303-3304.
(收稿日期:20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