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右手弓法的处理

2018-09-21 07:06:20贺贝广东民族乐团广东广州51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弓子运弓谱例

贺贝(广东民族乐团,广东 广州 510000)

(一)慢弓

在《长城随想》这首协奏曲中,一共分为了四个乐章,下面笔者将有慢弓的乐章逐个分析。第一乐章《关山行》,这个乐章的一开始:

谱例1

是以里弦的do引出了音乐的主音,并以三拍半的节奏持续了它的时值,而这一慢弓应该带着硬音头出现,随后弓速逐渐减慢,力度逐渐减弱,然后慢慢的将音乐的情绪一点点带动起来,而在这三拍半的慢弓中,主要是靠大臂来控制起奏的弓速,只有在起奏的时候弓子用的少,才能有足够的弓子做之后的渐强处理,而控制弓速就等于控制了弓长。在运弓时也要避免出现噪音或者是虚音,这一弓也很容易演奏出大肚子弓,正是由于右手对强弱力度之间的缓冲过程做不到位而造成,这都是右手的基本功不到位的表现,所以这一慢弓是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那种大气的感觉。而像这样的三拍半的慢长弓,在这一乐章的开始就出现了有五次之多,之后在乐曲中又演变成两拍半的慢长弓,无论是三拍半的还是两拍半的节奏,对于右手慢长弓的控制都应该做好相应的强弱音头和力度的把握,从而达到作曲家的要求。而刘文金先生将京剧的味道融入其乐段中,致使我们在演奏的时候应该多多注意其京剧的韵味,我们才能将这一段音乐表现出戏曲的风格。在这段曲谱中,有许多间歇记号与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休止符号,运弓上很多时候需要演奏成同向断弓,并且要保证乐句之间的连贯性,所以在演奏的时候应该依据音的长短来分配好弓子的速度。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曲家对于慢弓的高要求和对气息的重视,只有通过合理的呼吸来调整弓子的均匀,才能把这一段演奏的更好。

在这第一段中还要注意软音头的出现:

谱例2

比如这一句的第一个长音do、下一小节的mi和第三小节中两拍半的fa,这些长音都是软音头的慢长弓,而无论是软音头还是硬音头,笔者认为主要还是手腕和手指的控制,如果臂力用得太多,就会影响弓长的合理运用。而它与之前的硬音头的区别就在于右手,当右手握好弓子后,再借鉴大臂来带动小臂和手腕,从而带出软音头,而不是利用中指和无名指给它施加突发的力气所演奏出来的音头。音头出现后再将弓子的力度和速度迅速减弱,右手在匀速的状态下慢慢奏出余下的节奏。

还有一种是没有音头的慢长弓处理,

谱例3

在这一乐句中,慢长弓就需要平稳的控制右手的运弓。由于在速度上作曲家的要求是中速、流畅地演奏,而不是像之前的带有软硬音头那样,需要奏出具有曲线型的音乐。所以我们要注意减少运弓时每一乐句之间换弓的痕迹和力度的匀速运动,尽量保持音乐的持续流动性,要加强平时右手长弓的基本练习,才能将对长城的敬仰之情表达的更到位。

谱例4

谱例5

这两个乐句都是由同一音乐素材如下图:

谱例6

发展而来,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速度和情绪的变化。第一谱例在速度上变成了突慢的节奏,并应该带着优美而富于幻想的感情去演奏。虽然这一乐句相比第一段的节奏来说差不多,但是这个慢长弓不像带着音头一样那么坚定的出来,而是处理成带点虚的力度来控制右手的弓子来缓慢进行,使人听完后有种幻想长城画面的感觉。而第二谱例的速度比第一谱例快了一倍,并且在伴奏的乐器上融入了打击乐,所以更坚定了这一乐段是对长城威武形象的描写,对于右手的长弓,我们应该演奏的更加豪爽,尽量拉满全弓,保证每弓的匀速前进。

在第三乐章《忠魂祭》中的第一段,

谱例7

前面两小节同样使用了三拍半的长音,但这两句的长音出现之前都加了一个里弦的装饰音低八度la,就像敲打古老的钟声一样,等这个装饰音快速出现后紧接着便是里弦泛音的la,这个慢长弓在装饰音上只需右手弓子稍微带一下就可以了,但后面的泛音la需带点音头演奏,然后逐渐将力度减弱,弓速减慢,直到这个音最后一点点消失,仿佛钟声的尾音缭绕,慢慢的远去。而它与《关山行》第一段慢长弓的区别在于它是以弱奏的形式来演奏装饰音,其中主音的力度要强于装饰音,这三拍半的力度是减弱直到消失的,而《关山行》第一段的第一个音带硬音头之后弱下来后又逐渐渐强至收尾,所以慢长弓的控制主要在于弓速与力度,手腕、小臂和大臂的相互配合。

第四乐章《遥望篇》,

谱例8

这一乐章是以四个小节的弹拨乐伴奏引入,随后的二胡部分是对第一乐章的主题再现,由于拍号从四六拍变成二二拍,所以速度要加快一些。这里的慢长弓也是带着强音头出现,但比第一乐章要稍微轻一些,运用右手手臂、手指和手腕对弓子进行渐强的处理,并在第三拍末尾处迅速干净拉完,带着一种很松弛的运弓来演奏,表现出稳健的情绪。

对于无论是否带音头的慢长弓,二胡演奏大师闵慧芬说“慢长弓的常见病是节奏的时值不足,也就是通常说的拍子不足,原因是弓两头走得很快,拍子还不足,弓就不够用了。”[闵慧芬:《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札记》中国音乐学1992年01期]所以在练习慢长弓的时候,我们应该要将右手的弓子练到游刃有余,能随时控制它的快慢速度与弓子长短的合理分配,才能做到节奏的稳定。

(二)快弓

快弓是二胡基本功中又一重要的技法,也是一种节奏性的曲调,笔者认为在演奏快弓的时候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运弓的颗粒性。第二,重音的体现。第三,音乐的线条性。如将这三点合理配合好,那么快弓演奏的会更准确一些。而快弓的演奏位置一般是靠近弓子的中间部分来演奏的,当然不同的节奏时长有不同的快弓拉法,我们要根据情况来演奏。在第二乐章《烽火操》中,基本整个乐章都是快弓,笔者认为在这有好几种形式的快弓,第一种是左手有规律的进行十六分音符的演奏,比如这一乐章中的第43小节和44小节:

谱例9

在乐谱上我们能很清楚的看到标有的渐强记号,所以在右手进行快弓演奏的时候,一定要使弓毛紧贴住琴弦,而且不能松懈。在弱奏开始的时候,不能有音头,右手手腕的动作是比较小的,与小臂基本在一根直线上,随着力度的渐强而慢慢摆动起手腕,这里弓子的位置依然是中间部分,弓子也是随着力度的变化从窄到宽。由于它的情绪是仿佛描写战争中敌人从远处慢慢靠近了,所以这个地方的快弓一定也要奏出越来越紧张的气氛。

第二种快弓:

谱例10

这样的快弓首先因为它在力度的进行上是从弱到强,然后又从强到弱的处理,这个小的力度也要表现出来,既不能拉的像“大肚子”弓,又不能不突出强弱的对比,所以这个度要靠右手控制,分配好弓段的演奏,就要通过慢练,然后慢慢加速度和力度。而力度的渐强有两种,一是可以通过加大运弓的幅度来做到,二是可以通过加强右手与弦的压力大小来表现出渐强,而这个地方笔者认为运用加大与弦的压力来演奏渐强会好一些,主要还是以控制弓速弓长为主,调节弓压为辅。

第三种快弓:

谱例11

这是由两个相同的乐句而组成,每个音之间都是半音的关系,而且是从高音到低音的走向。尽管这里没有标注力度的符号,但是笔者认为应该每一乐句都是从强到弱来处理,并注意每一乐句中第一拍的第一个音是以音头来出现,右手弓子从宽到窄,但依然是在中弓,手腕和手臂的动作同样是从大到小,注意手臂要放松。

第四种快弓:

谱例12

这一句中,每一拍中的四个音之间都是半音关系,并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出现,右手快弓是从匀速开始,力度上是慢慢渐强的,右手手指给弓毛施加压力,紧贴住琴弦,不要松懈,弓杆要贴着琴筒,将每个音符都拉得清清楚楚,把音乐的情绪拉向正在斗争的战场上。

最后一种就是在第四乐章《遥望篇》中,第82和83小节:

谱例13

第85到87小节:

谱例14

第88小节和89小节:

谱例15

这三句在音的排列上都是很对称的,而82小节的速度比之后的两句要慢一点,第三句的第一小节比第二句第一小节低了五度,但并不影响其力度的统一演奏。在后两句中,第一小节的第一拍和第三拍的前一个la,还有第二小节的第一个la这三个地方都要进行强音头的处理,右手在音头出来后保持手腕手臂的力度和速度,不因为音的降低而减弱力度。由于这一段的情绪都是层层高涨,音乐充满自信和对未来的无限遐想,所以右手务必保持连贯清楚,力度统一。

快弓无论是保持力度的演奏,还是渐强,或者减弱,右手的手指都应该给弓毛施加压力,使弓毛依据音乐的强弱对比来控制它的贴弦度,再结合手腕与手臂分配好弓子的长短,所以快弓的这一演奏技巧也需要平时多加练习才能做得惟妙惟肖。

(三)抛弓

在这四个乐章中只有第二乐章《烽火操》中用到了抛弓,这一技巧是在弓子中间靠左边的部分或者是在弓尖的部分,两种情况视节奏与速度来分辨,如果节奏快的就运用弓尖的部分,速度较慢的就用弓子的中间部分。

在第二乐章《烽火操》的215到225小节中:

谱例16

有六个地方都用到了抛弓,在每一句抛弓出现的前半拍,我们都应该快速并有力的将弓子推到接近中弓的部分,并在这个音末尾处强收以后将弓子拿起来,紧接着是两个十六分音符的跳音,这两个音就是依靠弓子的自然落下而发出的弹跳声音,如果右手这时候不放松,这两个音就跳不起来。所以关键就是每拍的前半拍,右手手腕与手指一定要紧张快速的将这个音抛出,然后再将下一弓带出,右手手指放松,它自然会落到琴筒上发出弹跳,一定要在抛完前半拍以后放松,不然弹跳的效果会不好。这个抛弓要表达的就是战士们拿着武器骑着马在战场上激烈战斗的场面。

(四)颤弓

颤弓在二胡的练习中也很重要,它的演奏部位是在弓尖,靠右手中指和无名指顶住弓毛,紧贴琴弦,手腕持放松的状态并进行有规律的左右运动,这个颤弓的幅度是很小的,所以要控制好弓子,不能轻重不分,要均匀。在弱奏时,笔者认为主要是靠手指手腕的放松,再将弓子甩动起来;强奏的时候,主要是靠大臂带动小臂来完成,而手腕只是一个传力的环节。

在第二乐章《烽火操》的第126到128小节:

谱例17

能很清楚的看见这里的强弱处理是从突强开始,右手将第一个音fa用全弓快速拉出后,立即弱下来进行颤弓的演奏。这里的右手在弱的时候,手腕和手臂基本上动作非常小,依据渐强的力度慢慢来增加手腕和手臂的动作。这个地方的颤弓与238小节的颤弓是一样的拉法。

第267到278小节:

谱例18

此乐句在谱面上是一小节两拍,每个音都是按照颤弓的演奏技巧处理,右手运弓非常密集,而整体音的走向是从高音到低音来进行的这样一个颤弓,所以右手应该随着音的起伏变化、渐弱和渐慢的要求,慢慢将紧张的手腕与手臂的动作放松,弓子的幅度一点点加大,将情绪慢慢降低,以表现对战士们为国而英勇牺牲的画面。

最后一处的颤弓在整个乐章的结束音上:

谱例19

这个八拍半的mi以重音头出来,在保持了四拍的强颤音后,又从突强弱开始,逐渐渐强以至最后强收。所以右手这个地方在前四拍颤弓的时候要保持手臂与手腕的适度紧张,弓子在弓尖靠左边的地方进行颤弓,之后在第五拍出来之后,弓子要在最弓尖的部分,奏出弱而短的颤弓,随着力度的加强再逐渐拉宽弓子的幅度,最后随着乐队一起结束这具有宽宏气势的乐章。

在第三乐章《忠魂祭》中的第44到52小节:

谱例20

这九个小节都用到了颤弓,前两句都用到了渐强记号,第一句都是里弦演奏,第二句都是外弦演奏,并且这两句的指法与音程关系都一样。而之后的49小节开始,一直都是连续的八分音符的颤弓,并从高音到低音连绵起伏的变化着,所以颤弓一直要保持弓尖的位置和其均匀微妙的颤动,随着强弱记号来控制右手,表现出一种为纪念战士们逝去的低沉情绪。

在第四乐章《遥望篇》的第98到100小节中:

谱例21

这里的三个小节都是带有重音记号的长颤音,这里要表达的情绪是对未来美好画面的坚定,颤弓应该在重音之后稍微放松右手,但仍然要保证弓子的密集性。

综上所述是我对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右手弓法的技巧处理,希望大家不仅要对演奏上的重视,更要对乐曲的理论进行深度的了解分析,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对乐曲的理解和演奏,提高我们的水平。

注释:

[1]闵慧芬.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演奏札记[J].中国音乐学,1992(01).

猜你喜欢
弓子运弓谱例
“传术音乐”吉他教学(五)
乐器(2024年4期)2024-05-11 06:21:11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Thickness-dependent magnetic anisotropy in obliquely deposited Fe(001)/Pd thin film bilayers probed by VNA-FMR∗
纪念照片
浅析二胡运弓技术与方法
纪念照片
论二胡右手运弓技术在现代二胡曲中的运用
乐府新声(2017年1期)2017-05-17 06:06:58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艺术探索(2017年2期)2017-04-10 08:04:06
少女之窗
意林绘阅读(2016年7期)2016-09-13 08:58:16
试论小提琴教学中运弓感觉的重要意义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