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测度及实证

2018-09-21 05:43
统计与决策 2018年16期
关键词:进口国广度集约

李 娜

(西安翻译学院 商学院,西安 710105)

0 引言

传统贸易理论从单一产品贸易量的维度构建国际贸易理论与假说,认为产品扩展和企业逐增非贸易效应的影响条件。实际上如果国家出口贸易增长依赖于产品贸易量的单一方向扩张,则极易遭受外来贸易袭击,造成逆向贸易条件效应,甚至出现“贫困化增长”现象。为解释这一现象,克鲁格曼基于规模经济假设,将差异化产品和贸易企业数目引入贸易维度,构建了新-新贸易理论。根据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视角,认为传统贸易理论实际上分析的是贸易增长中的集约边际效应,而新-新贸易理论是将贸易增长分解为集约边际效应和广度边际效应,即“二元边际”[1]。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拓展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以解决上述疑问。为使结论更具说报力,本文引入定义法和比例法这两种方法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进行定量测度,以形成对比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和贸易交易成本及贸易阻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以期得出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结论,为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决策参考。

1 引力模型的边际效应拓展

引力模型来源于物理学的万有引力概念,1962年Tinbergen把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领域用于分析双边贸易流量和经济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2],之后被很多学者拓展研究并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该模型缺乏微观基础,其测度结果的精准性往往受到质疑,Anderson于2003年使用效用函数为该模型构建微观基础[3]。该模型假设双边贸易国为i国和j国,两国具有相同的消费偏好,j国的效用函数E为:

其中,β表示效用函数的参数,σ表示商品的替代弹性,c表示j国进口的i国商品的数量。j国的进口贸易额受到本国收入水平的限制,因此其约束条件是:

其中,p表示进口商品的价格,y表示j国的收入。j国消费者的需求函数x的形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p表示进口商品的价格,P表示进口国的价格指数,t表示双边贸易的交易成本,价格指数的表达式为:

根据上述推导过程可以得到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

上述公式表示双边贸易流量x和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经济规模y正相关,和两国的贸易阻力因素P负相关。这里对上述模型进行二元边际效应拓展研究,对基本公式整理后得:

这里把贸易交易成本t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4],双边贸易的总成本T可以表述为:

其中,w表示企业生产效率,τ表示出口产品的变动成本,f表示出口产品的固定成本,根据效用函数可以求出企业的出口函数:

根据出口函数可以求出j国的总进口贸易额:

把集约边际效应嵌入上述模型中,假设出口企业的平均出口额E为:

上述公式表明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效应受固定成本的影响,变动成本对集约边际效应没有影响。借鉴Chaney(2008)的做法,本文对引力模型进行广度边际拓展得:

上述公式表明出口贸易的广度边际受进口国和出口国经济规模、世界经济规模、贸易交易成本及阻力因素等的影响。

2 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测度

为了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本文们使用定义法和比例法进行比较研究[5],从而准确把握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

2.1 定义法

假设基期的出口商品种类为K0,计算期出口商品的种类为K1,则基期和计算期出口产品的价值分别为:

计算期和基期相比出口贸易的增加值为:

上述公式中∑K0∩KΔX表示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K1K0XK表示新增加的出口贸易种类,∑K0K1XK表示减少的出口贸易种类。因此使用定义法可得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公式分别为:

使用我国《统计年鉴》2000—2016年出口贸易额的宏观统计数据,计算我国出口贸易的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由于每年的结果比较接近,本文只列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4个代表性年度与前十位国家的测度结果(见表1)。从表1测度结果可以看出,集约边际对出口的贡献度远大于广度边际,即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从时间发展趋势上来看,无论是集约边际还是广度边际均随时间的发展而呈递增趋势,即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依然较大[6]。

表1 中国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的定义法测度结果

2.2 比例法

借鉴Hummels(2004)的做法,把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分解为集约边际IM和广度边际EM两部分[7],则二元边际效应的公式为:

集约边际IM可以表述为:

其中,P表示出口国商品的价格,X表示出口商品的数量。假设j国的出口贸易额为xj,世界的总出口贸易额为xw,则集约边际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其中,xijs表示i国向j国的出口贸易额,xwis表示世界向j国的出口贸易额。广度边际的公式可以表述为:

出口贸易的广度边际公式表示j国出口产品种类占世界出口产品种类集合的比例。如果具体分析j国第i种产品的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则使用如下公式:

使用我国海关统计数据库的宏观数据,基于SITC三位编码使用比例法对十种重要产品的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效应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见表2。从测度结果可以看出,十种重要产品的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均呈递增趋势,但集约边际效应的贡献始终远大于广度边际效应,这和定义法测度结果一致。

表2 中国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的比例法测度结果

3 实证检验

3.1 模型构建

本文使用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计量模型构建,依据的基本引力模型[8]为:

其中,X表示双边贸易流量,Yi表示i国经济规模,Yj表示j国经济规模,Yw表示世界经济总量,t表示对外贸易中的交易成本,ϕ表示双边贸易的障碍因素,σ表示进出口商品的替代弹性。根据二元边际效应的公式:

其中,L代表劳动力数量,Eij表示i国向j国出口总额,Eji表示 j国向i国出口总额,Eii表示i国国内交易量,Ejj表示j国国内交易量。2000—2016年的双边贸易阻力计算结果见表3,限于篇幅本文仅列出部分年份结果。

对上述公式取对数可得:

最终可以得到简化的计量模型为:

3.2 变量与数据

被解释变量为中国出口贸易额、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9],其中中国出口贸易额数据来源于2000—2016年《中国海关统计》,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使用前文中计算的结果。解释变量中国与进口国经济规模用相应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数据库。双边贸易交易成本使用地理距离代表,用中国首都北京到进口国首都距离测度。很多学者关于双边贸易阻力提出不同的研究方法,本文使用以下公式测度双边贸易阻力:

表3 双边贸易阻力测度结果

3.3 检验结果分析

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STATA对双边贸易、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使用我国2000—2016年与主要双边贸易国家的数据,检验结果见表4。

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所有模型的拟合系数均在0.95以上,F统计值大大超过了临界值,表明本文的估计结果比较理想。具体来看,中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口国经济规模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均有正向作用,中国经济规模对二元边际效应有推力作用,进口国经济规模对二元边际效应有拉力作用,而且进口国的拉力作用大于中国的推力作用,进口国经济规模对双边贸易总额的拉力作用最大,相关系数为0.6382,其次是集约边际效应,对广度边际效应的拉力作用相对较小,相关系数仅为0.2743。双边贸易成本是阻碍二元边际效应的重要因素,双边贸易成本越大双边贸易额越小,广度边际和集约边际效应也越弱,而且双边贸易成本对双边贸易总额的阻碍作用最大,其次是集约边际效应。双边贸易阻力是影响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的重要因素,进出口国的双边贸易阻力越大双边贸易额越小,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效应越弱,双边贸易阻力对双边贸易总额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5295,其次是集约边际效应,相关系数为-0.4284,广度边际的相关系数最小为-0.1843.。表明我国的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和进口国及我国的经济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和双边贸易成本及双边贸易阻力呈负相关关系。

表4 中国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检验结果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拓展研究分析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使用定义法和比例法两种方法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进行定量测度,构建计量模型使用我国2000—2016年出口贸易的宏观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出口贸易主要依赖于集约边际效应,集约边际效应的贡献度大于广度边际效应。从数量关系上看集约边际效应约是广度边际效应的十倍左右。(2)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大,集约边际效应和广度边际效应随着时间的增加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推动作用。(3)我国的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和进口国及我国的经济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和双边贸易成本及双边贸易阻力呈负相关关系。中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口国经济规模对我国出口贸易的二元边际效应均有正向作用,中国经济规模对二元边际效应有推力作用,进口国经济规模对二元边际效应有拉力作用,而且进口国的拉力作用大于中国的推力作用,双边贸易成本是阻碍二元边际效应的重要因素,双边贸易成本越大双边贸易额越小,广度边际和集约边际效应也越弱,双边贸易阻力是影响出口贸易二元边际效应的重要因素,进出口国的双边贸易阻力越大双边贸易额越小,集约边际和广度边际效应越弱。

猜你喜欢
进口国广度集约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明年中国将成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构建以问题启迪思维的数学高效课堂研究
绿色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
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