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红梅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习惯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习惯的养成开展了一项研究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
培養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是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不仅降低数学正确率,而且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的不良习惯。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提高正确率,还能端正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对于数学这样一门严谨的学科来说,在书写方面要注重以下几点:
(1)书写整洁,字体规范。培养学生书写习惯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整洁工整,就会将良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2)规范的书写格式。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有时候在书写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格式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帮助。例如,直线的画法、数学符号的表示、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等等。
(3)作业展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每周在班上展示书写规范的作业让学生看,写得好的同学越来越自信,写得不好的同学可以勉励自己,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计算题占据很大的比例,然而计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细心和认真的态度。在日常的考试和作业当中,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做错某一道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比如,在加减运算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把加减符号看混,或者把数字看错;在做应用题时,也会因为没有看清数量关系,最终得出错误的结果;在做判断题时,往往也会因为粗心遗漏掉关键词,而导致错误率上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养成。首先,在指导学生解答计算题时,强调要让学生仔细阅读题目文字和数量词,把握题意。应用题正确率的提高,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然后教会学生画出句子中出现的关键词、数字,再加以计算,这样将大大减降低数学应用题的错误率。另外,在计算题方面,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不要拿起题来就计算,而是想一想有没有简单的算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能够提高准确率。通过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可以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并能够灵活运用数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环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然而,思考的方法并不是单凭教师的“讲授”就可以的,而是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有效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从而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其次,教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一定的思考依据。让学生有依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再次,要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最后,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共进。
四、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巨大的作用。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意识,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感知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数学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几乎每天都在和学生的作业打交道。所谓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书写工整、态度端正、独立完成、检验和纠正等。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上,还应注重对结果的验证和自身的反思。由于学生做完作业往往没有检查的习惯,经常会犯一些马虎、粗心的低级错误,这并不是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缺失,而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学习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为学生提供多种检验方式,并叮嘱家长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从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的习惯。
总之,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比较特殊的年龄阶段,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指导力度,不断提醒、督促、指导并训练,而且要善于捕捉和利用一切时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刘玉军.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