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浅探

2018-09-20 10:35郑恩琴杨杰付晓兰
文教资料 2018年12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

郑恩琴 杨杰 付晓兰

摘 要: 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则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在近年来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开始广泛采用这种模式,但由于我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与之相关的校企业合作研究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导致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农业专业 研究生教育

农业专业研究生是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的一股重要力量,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今天,积极加强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培养更多农业现代化所需的综合应用型农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缺失

完善的政策法规能够为校企合作模式的顺利运行提供保障,但现阶段国内唯一与专业学位有关的法律法规文件只有一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且其中涉及校企合作的规定很少。与此同时,虽然多数高校针对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但较少涉及校企合作这一块。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足,较少出台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予以支持,这就导致部分地方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不足。

2.缺乏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满足涉农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人才,但当前部分高校都未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目标,特别是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上偏离农业行业的实际情况。例如,部分高校盲目参照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及标准,这实质上是把专业学位教育当成一种高层次的继续教育,这种教育是以扩充知识为主要目的,忽视农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长此以往,会引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位的错误认知,导致没有学生愿意报考农业专业学位,影响农业专业学位教育的长远发展。

3.校企合作课程设置单一

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分为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不同模式,其中前者大多是统招录取,无相关职业背景,后者一般经联考录取,有特定职业背景。两者在教学侧重点上存在一定差异,前者更强调实践性而后者更强调理论性,对课程设置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但是就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哪一种培养模式的研究生,都存在理论课过多而实践课不足的现象,且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理论讲解为主,案例演练教学、实验教学等所占比例较小,难以体现专业学位教育应用性强的特点。

4.校外实践效果不理想

校外实践是校企合作的核心环节,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工作主要由校外导师负责,但受企业规模、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校外实践的开展情况不理想,学生对校外导师的满意度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企业本身具有趋利性,特别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借助高校丰厚的人才资源,帮助企业赚取更多利益。接收校外实践学生势必给企业造成额外的人力负担,影响企业的短期效益,导致企业对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负责实践指导的校外导师大多是企业关键岗位的负责人,本身公务较为繁忙,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外实践的效果。

5.毕业论文缺乏学位型特色

农业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论文形式应体现出专业实践性,但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农业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都采用学术型论文的撰写形式,缺乏与农业专业紧密相连的调查报告、應用研究等,这既不能体现农业专业的培养特色,又导致学生毕业论文千篇一律的局面,不能全面反映农业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策略

1.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一方面,应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性质、形式、责任划分、双方法律地位等进行详细规定,为学校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解除校企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导向作用,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财政税收及信贷支持,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例如,教育部曾在2010年发布《江苏省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推动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江苏省出台了两大配套措施:一是为改革试点拨付专项经费;二是鼓励各试点高校在招生、培养、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借此吸引一批企业主动与高校展开合作,有力促进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顺利开展。

2.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农业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紧紧围绕农业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制定,并与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村发展领域的从业资格相联系,尽可能地满足农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农业推广研究生培养为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还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方针路线,热爱农业,有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愿意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还要精通管理、人文及社会科学相关知识,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及农村发展等较高层次工作的能力。

3.积极加强课程设置改革

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针对目前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课程设置缺陷,应尽快对当前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根据校企合作实际情况,重新确定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等课程的学分比例,结合农业行业企业的动态需求进行不断调整与完善。经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要体现以下特点:必修课程以巩固专业基础为重心;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开阔知识视野为重点;公共选修课程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主旨。同时,逐渐摒弃当前采用的学年学分制,制订具有更高弹性与灵活性的学分制培养方案,允许研究生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及论文需求确定选修课程及学习进度,这样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生源背景、不同日制研究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此外,还可以将专业实践成绩纳入学分管理体系,专业实践的学分评定可以在实践活动完结之后,根据实践报告中的评价进行打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促进研究生专业实践质量的提高。

4.加大实践环节教学力度

首先,要增加课程教学环节的实践教学比重,除理论教学外,定期聘请校企合作企业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介绍本行业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及应用情况,同时积极利用校企合作企业或校企共建基地的仪器、设备开展实验研究与实践训练等活动,实现校企合作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次,提高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与合作企业建立农业专业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即让企业直接参与和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人才的全面了解和考察,在促进研究生专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后续的人才招聘提供支持。

5.建立“双导师”指导制度

首先,学校要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企业专家或农业部门行政领导担任学生的校外指导老师,并明确划分校内、校外导师的责任:校内导师主要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及论文工作提供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安排好学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并协助校内导师完成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及指导工作。在研究中论文选题过程中,校内校外导师要加强通力合作,校内导师主要对论文选题的性质、框架等把关,校外导师主要为论文的应用性提供指导,确保学生的论文选题与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或科研项目密切联系起来,突出理論联系实际的特点。其次,建立校外导师考核激励机制,根据受聘导师的劳动付出及工作质量,为其提供适当的岗位补贴,并纳入学校“评优评先”体系,对表现出色的校外导师授予荣誉称号,并加以奖励,调动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

三、结语

本文以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加强课程设置改革、加大实践环节教学力度、建立“双导师”指导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策略,多角度入手,旨在提高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付晓兰,江青艳,张海平.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1345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5).

[2]李岩,冯放,王敏.农业院校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高教学刊,2016(21).

[3]孙勇,卢铁光,姜永成.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4]高云,刘洋,郑曌.提升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01).

[5]姚明印,刘木华,周华茂.农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9).

[6]刘之广,李成亮,杨越超.硕士研究生训练模式的探讨——以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为例[J].山东农业教育,2016(04).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