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山西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

2018-09-20 05:26宋潇蓉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新常态山西

宋潇蓉

摘要: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求在经济结构对称基础上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型大省,长期以煤炭资源为主要产业带来拉动经济的发展,使得山西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亟待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分析山西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而提出新的发展路径,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山西;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一、经济新常态的实质

“新常态”是习近平在2014年5月的河南考察过程中提出来的。当时,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所谓经济“新常态”,就是要不同于以往,是一种崭新的、稳定的状态发展下的经济。经济新常态要求经济经济增长的步伐要放缓,经济的发展模式要转变,经济增长结构要优化,从而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二、新常态背景下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环境的恶化阻碍了山西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一跃位于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由于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和利用,已经出现了各个各样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在以资源开采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山西,环境的恶化尤为显著。山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拉动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高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这一系列的改变也使得生态环境变得更加稳定和谐。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消费模式也在不断转变,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多,旅游热潮不断兴起,这对生态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人们生活环境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良好的生活环境能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PM2.5爆表的环境中,饮用的水危害身体健康,那是没有幸福感可言的。

三、山西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

(一)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山西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在2017年各省全年GDP排名中,山西省的GDP总量为为14973.51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上年(4.5%)加快2.5个百分点。虽然较之前有所增长,但经济发展水平依旧较低,且在GDP全国各省的排名中仍然居后,这与山西经济的主要来源产业还是密切相关的。山西作为资源型大省,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山西省经济发展所付出的资源代价较高,经济发展以重工业为主,过渡依赖煤炭资源,缺少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依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加经济收入的比例占据了大部分,经济的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在能源开发利用上,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不高,资源回采率偏低,开采技术落后及私挖乱采等原因,使山西的资源浪费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依旧是“高耗能,高投入,低效率”的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浪费,对土地、水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违背了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产业比例出现结构性失衡

山西省属于资源型地区,长期以煤炭工业作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非煤工业、农林牧副渔业以及服务产业占比较少,产业结构有待于优化。面临资源的日渐枯竭,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随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国际产能的调整,政府也要求经济的新常态发展,促结构,去产能,优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常态。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高耗能产业比例的严重下降,低碳产业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的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国内外的需求也持续下滑,致使煤炭产业缩水严重,而其他产业也需要一定时间的发展才能够平衡产业比例的暂时性失调,这对山西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西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三)产业技术落后影响产业的发展

山西经济发展一直都是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在创新驱动方面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较低,依靠科技发展的动力不足。这与政府相应政策的实施以及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有很大关系,对此还应该在此方面多增加投入,不断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创新产业技术,发展新产能,为经济的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

(四)居民生态保护意识较差

长期以来,为了GDP的增速和长期靠煤炭获取经济收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日子富起来”,大量开采煤炭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小煤矿、小煤窑等层出不穷。单方面的追求经济增长数字,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危机,直到环境污染到危害人体健康的地步,人们才渐渐对环境污染有了重视,才开始去认真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居民在保護生态环境方面的素养缺乏,在生活中不免有一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为此必须大大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来重塑绿色生态文明观念。

(五)政府治理力度有待提升

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政府去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去支持,但由于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较大,相对而言轻视了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环境的治理力度还不够。之前对于排放废气严重的企业没有严格的治理,只是单方面的轻微处罚,不久便继续排放。政府方面没有具体细化的针对污染环境企业的规章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但是最基本的“有法可依”都无法实现,环境的保护力度会相对减弱,为此必须在环保规章制度方面建立起相应的法规。

四、经济新常态下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

(一)经济的增速减缓可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从2015年开始,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国拉开帷幕,山西省作为能源大省,在去产能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绩。自2016年以来,山西省累计关闭的煤矿有52座,退出产能4592万吨。随着煤炭产量的下降,生态环境的压力也不断减轻,污染源逐渐减少,空气质量有明显的改善。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生态文明的建设,都是极为有益的。

(二)经济的新常态推动新兴环保产业发展

随着经济新常态概念的提出,在经济领域不仅兴起了相关“新”理念,而且还带动了大批新兴绿色产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新能源汽车、自行车、环保树木等的推广,使得经济增长出现了新动力,更加低碳、环保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并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在经济新常态时期,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缺的机遇。

(三)经济新常态影响人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社会舆论媒体的广泛宣传,人们的消费模式将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生活上更加注重健康、环保,近年来,无论是在广播媒体还是生活实践中,养生类节目以及产品不断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也不断取得了人們的认可,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逐渐开始盛行,这对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经济新常态下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 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要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就要从源头上抓起。这就要对全省资源消耗型产业进行调整改造,无论是在其开采上,还是在其加工的过程中,都要注重环保。改变传统的运作方式,推广清洁工艺,使用先进的科学设备进行开采利用,减少过剩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优化产业占比

在2017年的经济发展中,2017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增长7%,全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比上年增长3.1%,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8%,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为60.2%。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保持这种经济发展的结构,强化第三产业、非煤工业和农林业的占比。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精神文化消费的指出比例也不断增多。为此,山西省要加强对旅游服务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相应国家的政策号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典型的旅游小镇,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实施新的营销策略,对已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新的升级和包装,加强宣传力度和手段,增添一些工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把山西的“晋”文化给予一种新的定义。

3.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灵魂。在任何时期,国家都大力支持和鼓励创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山西省也要积极加强创新型产业的建设。首先,要加强高尖技术人才的培养,注重教育的发展,给予优秀的人才一定的鼓励政策;其次,要加强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对于新兴的产业政府要加强扶持力度,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物质补贴,引领更多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1.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环境保护必须有法律的约束,法律为环境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为此,政府要逐步健全相关环境保护的条约规定,根据实情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对于规定的内容要坚决执行,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破坏环境的行为要依法予以惩处,提升法律的公信力,约束各种破坏环境的违规违法行为。

2. 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

良好的监督机制是保障法律实施的关键。为此,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不仅政府要参与监督,还要增加群众的监督参与,建立相关的举报奖励机制,对于群众的举报,给予群众一定的鼓励,对于违规的行为予以相应的惩罚。努力做好政府主导监督与人民参与相结合,把环境保护监督机制做好落实好。

3. 完善社会经济发展考核体制

建立生态环境考核机制,把资源损耗、环境危害程度、社会效益等指标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考核体系中,把生态发展放在社会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提出位置,在增加社会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

(三)培育公民的生态价值观

1. 增强公民对相关生态保护的意识

建设生态文明,还要提升公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为此,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公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在接到、社区等的宣传栏张贴公告、开展社会讲座等形式对公民进行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在政府网站、公告信息网站等增设生态文明相关内容教育知识,扩大宣传范围和力度。

2. 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关注,公共出行、节约利用等生活方式不断流行。为了让这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更好的普及到人民的生活中,政府要发挥关键的作用,为此山西省政府要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去引导居民转变生活方式。一方面,政府可以率先开展绿色、低碳生活,在公务用品支出、公务出行等方面践行低碳环保的方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让“绿色、低碳、”成为一种主流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孔庆庆.煤炭资源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以山西为例[D].太原理工大学,2015.

[2]郑莉莉.2017年山西各市GDP排行榜[EB/OL].http://www.mnw.cn/news/shehui/1939971.html,2018-02-13.

[3]俞涛.山西省2017年经济数据出炉[N].太原晚报,2018-01-24.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新常态山西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