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洪春
脑出血为临床中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中老年人为该疾病的高发人群,亦为外伤性脑实质出血,继而导致系列脑组织损伤的神经功能缺损疾病,疾病危重导致患者死亡。临床中多采取西医药物保守治疗,对于严重者采取外科手术降低颅内压力,消除血肿,从而保证生命安全[1]。随着医药领域的不断拓展,其活血化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辅助治疗急性脑出血中,且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为2015年3月—2016年2月,依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30例,具体如下。
研究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19、11例;年龄范围为36~76岁,平均年龄(50.25±8.64)岁。
对照组——男、女性患者占比各为18、12例;年龄范围为38~77岁,平均年龄(51.02±7.79)岁。
对比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各项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方法:行常规西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开颅、清除血肿等治疗[2-3]。
研究组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血栓通(三七制剂)治疗,剂量为350 mg,给药途径为静脉输注,每天1次,治疗14 d观察其疗效[4-5]。
观察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
依据经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于临床疗效判定,如下:
基本治愈:(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85%。
显效:50%<(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85%。
好转:20%<(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50%。
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甚至更严重。
总好转率为基本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6-7]。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临床疗效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经治疗的总好转率为96.67%,对照组为70.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脑出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出血前多无预兆,半数患者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核,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少数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8-9]。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n(%)]
大量研究表明,急性脑出血为临床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其死亡例数可占全部脑卒中的30%,具有较高的死亡率[10-11]。目前对于急性脑出血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临床中通过降低颅内压力,缓解颅内血肿情况为主要治疗手段,以此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中医学认为,脑出血为“中风”范畴,其为脏腑功能不调,气血逆乱所致的脑络损伤,从而生成血瘀,故可予以化瘀活血方治疗[12]。血栓通类黄芪可除氧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芍药中的芍药苷、牡丹酚具有抗凝效用;三七中的三七总苷可对ADP途径予以抑制,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稳定血管内环境,地龙、红花、何首乌、银杏叶等可对于微循环进行改善,以此扩张血管,对于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降低血管阻力,以此提高临床效果,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经治疗的总好转率为96.67%,对照组为70.00%,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活血化瘀药辅助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行活血化瘀药辅助治疗的疗效显著,还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