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分析

2018-09-20 05:59武晓静丹海俊孙丽许彩娜薛红元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造影剂病理学胆管

武晓静,丹海俊,孙丽,许彩娜,薛红元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为临床较为常见的肿瘤,其恶性程度及病死率较高[1]。ICC主要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上皮的腺癌,约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10%~15%,病因尚未清楚[2-4]。近年来,B超、CT和MRI诊断技术正被常规应用于ICC的诊断[5,6]。本研究分析了ICC患者超声造影(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CEUS)的表现特征,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4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C患者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为36~75岁,平均年龄为(51.5±5.4)岁。按照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7]确诊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在64例患者中,62例经手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2例患者经穿刺活检证实。排除肾功能不全或存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存在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或存在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腹部检查 所有受试者接受常规CT、彩色多普勒超声和MRI检查,观察并及时记录患者肝内病灶的个数、位置、回声和边界等数据。在行超声造影检查时,使用飞利浦iU22(上海寰熙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或东芝Aplio500(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取合适的病灶后,将SonoVue超声造影剂(博莱科集团公司)2.4 ml缓慢注入,启动造影程序,观察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增强表现(肿块增强起始时间、达峰和消退时间、增强方式和增强程度),检查时间持续5~10 min。其中5例患者因第一次造影未观察到满意的图像,在间隔15 min后重新进行了第二次造影。全程录像并存盘。检查完毕后,由两名副主任医师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判断,将超声及造影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照分析。

2 结果

2.1 常规超声检查情况 64例患者存在64个肝内病灶,其中46例(71.9%)患者的病灶边界较为模糊,18例(28.1%)患者的病灶边界较为清晰。56例(87.5%)患者的病灶呈低回声,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中或低分化,8例(12.5%)患者的病灶也呈低回声,但术后病理学检查提示癌细胞为高分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64例患者肿瘤病灶表现为少血供 26例(40.6%),无血供 38例(59.4%);2例(3.1%)患者存在肝内胆管结石和胆囊结石,16例(25.0%)患者存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4.7%)患者合并肝硬化,13例(20.3%)患者存在门静脉癌栓。

2.2 超声造影表现特征 在64例患者中,33例(51.6%)ICC患者病灶表现为环状增强向内充填,10例(15.6%)表现为整体条片状高增强,21例(32.8%)表现为无强化;在门脉期,11个(17.2%)病灶可见造影剂灌注未消退,53个(82.8%)病灶未见造影剂灌注;延迟期均未见造影剂存留。

2.3 超声造影与常规CT和MRI主要特征比较 超声造影显示病灶范围较大、不规则,无包膜样结构(图1),而常规CT检查则形态较为规则(图2);MRI平扫T1WI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略高或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图3)。MRI动态增强扫描时病灶呈现向心性延迟强化?

图1 腹部超声造影表现 病灶范围较大,形态不规则,无包膜样结构

图2 腹部CT表现ICC形态较为规则,有包膜样结构(箭头所示)

图3 腹部MRI表现T1WI显示病灶内存在局限性胆管扩张

3 讨论

ICC为临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系起源于二级胆管及其分支的上皮腺癌。近年来,ICC患病率呈上升趋势[8]。相关研究表明,ICC的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显著,在临床上多数患者被发现时肿瘤已经进入中晚期[9,10],故对IC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分析了ICC病灶的CEUS表现特征,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的经验。

目前,治疗ICC的主要方法为手术切除治疗,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能够为临床治疗ICC提供指导[11]。在本研究我们发现,超声检查ICC病灶,边界较为模糊者,占比71.9%,18例患者的病灶边界较为清晰,占比28.1%;56例患者的病灶呈现低回声46例(87.5%),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中或低分化,另8例(12.5%)低回声病灶的病理学表现为高分化。64例病灶表现为少血供或无血供。超声造影检查ICC的主要特征为血流信号少,显示的病灶边界较为模糊,原因可能是ICC组织主要为腺管状结构,多纤维基质,当病灶的纤维间质丰富时,其在超声造影上的表现为低回声[12]。

在本组33例患者,CEUS显示肿瘤表现为环状增强向内充填,10例表现为整体条片状高增强,21例表现为无强化,原因可能是肿瘤内部的的纤维间质较为丰富,病灶中心的血流量较少,而肿瘤周围的血流量相对较多[13],故会出现环状增强向内充填的形态。在门脉期,11个病灶可见少许造影剂灌注残留,53个病灶未见造影剂灌注,在延迟期间均未见造影剂残留。研究表明,肿瘤的恶性分化程度与超声造影的强化方式存在相应关系。血供少的肿瘤,坏死的组织较多,血供多的肿瘤在造影早期即出现明显的强化,也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在超声造影时,造影剂灌注能够达到血池显像水平,造影剂在纤维组织间质与血管之间弥散缓慢,故会出现少许造影剂灌注残留的情况。

猜你喜欢
造影剂病理学胆管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循证护理在增强CT检查中减少造影剂外漏发生的作用
皮肤科住院医师皮肤病理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造影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造影剂肾病”你了解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病理学研究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