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艺玲
【摘要】“心理匹配”是指从心理学角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手段,达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小学生具有率真、善良、好动、多问等特点,教师要从“心理匹配”的角度出发,主动“匹配”小学生的这些天性,深入挖掘教材的魅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匹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是教师们都在研究的课题。“心理匹配”是指从心理学角度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从而达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节学生心理倾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一个“心理匹配”的数学课堂中,学生完全沉浸在教学氛围里,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满足情感需求。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运用心理匹配的策略,深入挖掘数学学习材料的魅力,匹配小学生率真、善良、好动、多问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
一、匹配“好动”特点——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美国教育家格林·伯克尔说过:“课堂其实就是一种对话。”因此,课堂教学也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所要学的内容有强烈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待激活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改变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采用丰富多彩的交流互动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抵制的心理状态转变为主动求知的心理状态。“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总是通过自身的活动去体验生活,认知世界和学习本领。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应学生心理需求和情感发展的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活动中获取心理满足,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测量”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如下实践操作。一估,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二量,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度、宽度、厚度。三析,分析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测量用“毫米”做单位,哪些用“分米”做单位,哪些用“米”做单位……四思,毫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关系。五拓展,生活中还有哪些计量单位?……通过估、量、析、思、拓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的认识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在满足学生好动心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索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新知识建构,是通过各种感官协同活动而形成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创设有效操作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二、匹配“好奇”心理——满足情感,引导兴趣
斯卡纳金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和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通过恰当的情境创设、启发诱导、设置悬念等方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还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心理需求,教学效果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例如,在學习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通过故事引入新的概念:“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吧。话说唐僧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去西天取经,历经千难万险。有一天师徒四人来到一个村子,孙悟空去化缘,只化到了一个大烧饼。可是师徒四人都饥饿难忍,特别是猪八戒,一心想一个人吃掉大饼。孙悟空说:‘不行不行,现在只有‘1个大饼,而我们有4个人,这怎么办呢?猪八戒只好说:‘猴哥,不如我们分了吃吧。孙悟空想了想,把大饼平均分成4份,即把整体‘1平均分成4份,每一个人吃一份。”我问学生:“每一个分到的那份还能用整数表示吗?为什么?”然后引出新课的概念:“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这样就产生了分数,即用1/4表示每一份饼。”
现代心理学和行为科学指出,引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成功的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设置悬念、启发诱导、创设情境等方法,勾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还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三、匹配“好问”心理——鼓励探究,维持兴趣
布鲁纳曾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离开了不断探索,离开了探究精神,便没有了数学的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的大脑里潜藏着大量的创造性思维,经常会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教案,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一课时,我给学生设计了问题情境:有一位科学家到森林进行科学考察,他与队友走散了,并且丢失了指南针,请问一下他该如何分辨方向?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可以观察树桩的年轮,年轮宽的是南方。”有的学生说:“可以观察蚂蚁的洞穴,蚂蚁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有的学生说:“可以观察岩石,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面,干燥光秃的一面是南面。”有的学生说:“看自己的影子,如果是早上,影子的方面是西面,如果是下午,影子的方面是东面。”……我又问:“在森林里迷路了继续走会走回原点吗?为什么?”……学生们的回答,虽然有些是不着边际的,但都是他们创新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们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好问,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在“心理匹配”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好问心理,要用长远的眼光,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学生开启明天生活的大门。
四、匹配“好强”心理——积极评价,满足情感需求
小学生都有好胜、好强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都有喜欢鼓励、表扬,厌恶批评、指责的心理特点。《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一方面顺应学生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努力运用自己的表情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对学生的点滴成绩及时进行夸奖,对学生取得的进步进行鼓励,对学生独特的见解表示赞叹,对那些敢于质疑的学生表示赞许,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能轻视,要真诚地帮助他们,陪伴他们共同进步。
例如,我们班有一位叫苏晶晶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太理想。通过认真的观察之后,我发现其实苏晶晶的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只是由于她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了,很少回来看她,她一直以来都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和肯定,对自己缺乏自信,胆小怕事,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此后,我在课堂上经常请她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并且在课后关心她的生活,陪伴她一起学习。在我的关心和鼓励下,苏晶晶慢慢地变得阳光自信、活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就像是一支强心剂,给学生带来无限动力,不仅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匹配“好学”天性——促进思考,强化兴趣
台湾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博士说过:“学校不要让学生太忙,否则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某一新知识点总是与相关的旧知识点相联系,学生需要一个反思的时间来巩固旧知识点,消化新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太急功近利,要给学生反思的时间。教师不要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所学内容,要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建构,要求学生自己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思考,从而完善认识结构,从而达到强化学习兴趣、强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设置了几个反思环节。
(1)如果没有观测点,位置与方向还能测算吗?
(2)观测点不同,位置与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3)如何画方位坐标,并使用量角器测量出准确的位置呢?
(4)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如何能很快地知道自己的方位?
……
好学是学生的天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一特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而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生成新的技能和经验。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的有效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从“心理匹配”的角度出发,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进行包装、整编,匹配学生率真、好动、善良、好问、好学等心理特点,深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乔小玲.浅谈从心理学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大众心理学,2013(06):16-17.
[2]祁美桃.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读写算(数字教育论坛),2014(12):99-100.
[3]陈桂兰.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科学咨询,2015(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