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思路

2018-09-19 09:17杨凡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绿色

杨凡

摘要:为促进绿色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通过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推出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金融租赁、开展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产品;面临的障碍主要是缺乏外部支撑体系、激励机制尚待完善、品种单一创新不足、缺乏专业人才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有待提高;商业银行顺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必须强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完善外部支撑体系、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绿色金融组织架构、强化创新意识建立特色化产品体系、强化合作意识协同构建绿色发展的共赢平台。

关键词:绿色金融商业银行绿色发展金融支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商业银行以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还能撬动社会资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一、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实践和成绩

(一)绿色金融的实践

近年来,在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16年末,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75万亿元,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各商业银行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努力。

一是清晰目标,主动规划。为了从整体上做好绿色金融工作,各商业银行先后出台配套政策建立经营考核机构,增设绿色审批通道,出台详细、可操作性强的绿色金融标准和细则,有效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开展。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导向,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并确定重点投向,逐步建立了绿色信贷认定、申报等业务流程以及相关管理制度,提高绿色金融办理效率。三是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业务模式。首先是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环境资产产权的抵押、质押融资业务,缓解轻资产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是参与绿色债券承销,同时设立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发展基金,为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开展绿色信贷。一方面主动与境外金融机构合作,依托这些机构提供的转贷资金、风险管理工具以及技术支持开展创新;另一方面,主动针对新兴的合同能源管理、排放权交易等特定领域开展信贷产品创新。截至2016年末,我国21家主要银行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75万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了近40 %。二是发行绿色债券。截至2017年9月末,共发行绿色金融债45笔,总发行量达2264亿。截至2017年6月末,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三是参与组建绿色产业基金。引导资金投入到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四是开展金融租赁,为光伏、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等环保领域企业提供设备直租或回租服务,发挥租赁融资融物相结合的优势。五是开展碳金融。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有力促进了碳金融的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

二、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外部支撑体系

首先,环保领域法制建设不完善,一些地区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且缺乏主动减排的动力。其次,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行业之间仍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联通机制和共享管道,而强制性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尚未建立;环保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全面掌握相关企业的技术指标、动态排放数据以及环境违法信息,影响了银行业务审查的进程和贷后管理效果。最后,绿色评级尚未建立,环境问题的外部性效应不能得到科学评估,绿色项目产生的正面环境效益往往未能带来相匹配的经济收益,不利于银行对此类项目增加投资。

(二)激励机制尚待完善

银行在经营上往往追求利润最大化,绿色产业项目通常具有投入高、周期长、回报相对低的特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会使银行损失一部分近期收益。现阶段,金融机构社会责任的考评体系仍缺失,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习惯性持观望态度或仅满足基本的监管要求,支持环保企业或環保项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资金仍大量投入传统“棕色项目”,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银行数量偏少。如何优化激励机制,是妥善解决金融机构利益导向与社会责任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品种单一创新不足

目前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相对单一,主要还是以项目融资、绿色信贷为主,产品研发创新能力仍然不足,在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消费信贷、碳资产管理等领域还须进一步突破创新,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交易机制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有待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仍未普及,总体交易规模小且流动性低,不利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普及推广。

(四)缺乏专业人才和组织

绿色金融属于新兴交叉型业务,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由于专业人才比较稀缺,行业研究不深入、不专业,不少创新型绿色金融业务难以开展。目前只有少数几家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设立了绿色金融专营部门,绿色金融专业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另外,银行的社会与环境风险的评估管理能力不足,大部分银行的风险评审模式仍仅围绕信用风险,或局限于设置污染行业准入门槛和限额等防御性措施,不能有效识别和管理社会与环境风险。

(五)资产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绿色能源产能迅速释放,但一些地区因未能及时消纳而产生了“限能”现象,导致财政补贴到位滞后,使得不少绿色能源项目的现金流受到了影响。同时,在节能环保领域,对节能减排、提标改造资金需求大的企业通常属于产能过剩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在压缩过剩产能、加强环保监管的大趋势下,这类企业经营风险加大,银行的信贷投入容易成为不良资产。对银行而言,如何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支持绿色产业的同时,保证资金安全、优化绿色资产质量,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一道难题。

三、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依托法治建设完善外部支撑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作用,确保绿色金融制度有效实施。二是完善绿色金融配套激励制度。由于绿色环保项目具有公益性、外部性,目前绿色金融业务的风险回报不匹配,因此需要研究和整合相关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建立完善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三是持续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发展绿色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独立的绿色金融评估机构,以大幅提高绿色金融项目的运转效率,实现绿色金融业务的市场化运作。

(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应强化顶层设计,在总行层面设立专门的绿色金融业务部门,负责牵头管理全行的绿色项目,负责重大绿色金融项目的授信、审批和风险管理,并制定绿色金融发展规划。邀请相关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行业专家,建立专家智库。依托专家智囊团开展行业研究,并组织全行培训,加大对环保、金融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专业化经营队伍。

(三)强化创新意识建立绿色产品体系

一是可以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盘活企业资产,拓宽融资渠道;二是通过与环保部门合作加强对节能环保细分行业的研究,创新具有行业特色的基础绿色信贷产品;三是通过与财政部门合作创新融资模式,引入低成本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应聚焦绿色项目融资、碳金融、零售绿色产品等诸多领域,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积极开展排污权抵押、碳资产抵押等绿色创新担保业务。

(四)强化外部合作共同搭建绿色平台

一是密切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同业的先进经验,自加压力将绿色发展战略融入到日常经营行为中去。二是优化资源配置,逐步退出“两高一剩”行业,切实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三是通过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机制,科学审慎地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协助客户共同管理和规避潜在的风险。四是加强与高校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通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共同开展绿色金融的行业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五是同时银行同业之间应深化合作关系,积极分享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杜飞轮,杜秦川未来30年我国资源环境趋势及促进绿色发展的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8(8)

[2]霍成义,刘春华,任小强,刘晓晴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7(32)

[3]桑志鑫绿色金融发展与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J].中国经贸导刊,2017(32)

[4]王刚,贺章获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2016(19)

[5]代玉簪,郭红玉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国际实践与经验借鉴[J].金融与经济,2015(1)

猜你喜欢
金融业务商业银行绿色
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中小型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追踪绿色的秘密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