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继通
摘要: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全面准确把握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状态、程度及演化趋势。本文在评述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重点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并研制出包括微观维度、中观维度、宏观维度等三类、9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高质量发展评估系统,以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初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战略任务,也是经济发展规律、发展导向的最新体现和基本要求。高质量发展本质就是从“高速度”向“高质量”、“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涉及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生态建设、区域协调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和战略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精准的经济政策、灵活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建立与高质量发展相配套的指标统计与监测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把握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状态、程度及趋势,准确评价各地区、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以便提供精准有效的政策措施。因此,加快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现状
目前,不管从国家层面,还是地区层面,仍旧没有出台专门的、具有参考价值的高质量发展评价和监测体系。从研究现状看,国外学者主要聚焦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机理,对指标体系研究涉足相对较少。Barro从收入公平、预期寿命、环境条件及政治制度等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质量[3]。温诺·托马斯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机会分配、可持续性及风险管理等因素[4]。Mlachila等认为,高质量增长本质就是增长率更高、更持久的社会友好型增长[5]。国内学者虽然都认识到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性,但由于对高质量内涵和外延理解不同,仍缺乏对高质量一致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任保平、李禹墨,认为高质量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五个方面,遗憾的是并未给出具体的评价指标[6]。师博、任保平从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和社会成果两个维度,构建了我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将基本面分解为增长的强度、稳定性、合理化和外向性,社会成果分解为人力资本和生态资本[7]。李松霞,构建了新疆城市发展质量体系,涵盖经济、人口、社会、生态、城乡等5个一级指标和 36个二级指标[8]。
可见,国内外关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多侧重于理论层面的探讨,指标选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科学性,难以有效衡量高质量发展的状态和水平。本文旨在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理论内涵的基础上,试图构建符合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便为准确评估我国及各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架构
(一)高质量发展内涵特征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所决定的,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要求[9]。准确和全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是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关键和前提。
1把握三个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本质要求[10]。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协同性。高质量发展在体现经济规模、增长速度、综合实力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结构优化、经济效益、发展质量,着力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的发展[11]。二是动态性。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导向和战略措施,随着人们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深化,其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也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三是长远性。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发展的全局层面,短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前提下持续推进、不断探索。
2坚持六个战略支点。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和贯彻六大战略支点。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既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高质量发展的各环节、全过程。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12]。推动高质量发展应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产出率等大幅提高。三是提高供給体系质量。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进更高水平的供需体系平衡,实现供给需求、投入产出、收入分配等良性循环、效率提升。四是坚守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应筑牢实体经济的基础地位,以先进制造业为引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产品和服务向中高端迈进。五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通过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现全面创新,强化战略科技的力量,提高科技创新的贡献度,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六是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建设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区域发展体系、对外开放体系、宏观调控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等,推进产业与要素协同发展、市场竞争有序与统一开放、区域互动与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开放与贸易自由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认识,本文将构建包括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在内的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图1)。图1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图微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动力,本质就是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是主体、效率变革是主线、动力变革是条件,指标选取应体现发展质量、生产效率、创新动能等方面。中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产业创新和升级,强调新经济的培育及城乡与区域协同发展,本质是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其中,产业升级是基础,结构优化是关键,区域协调是支撑,指标选取应体现产业创新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区域联动发展等方面。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本质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其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是目标和趋势,指标选取应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高质量发展理论构建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微观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中观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主体,宏观层面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总体架构。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针对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存在的突出問题入手,着力破解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和难题,补齐发展短板,夯实发展底板,从而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导原则
高质量发展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基本路径是推动“三大”变革,根本要求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13]。因此,高质量发展指标设计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设计应发挥导向、引领作用,能客观、准确和全面反映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和战略需要,突出影响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各指标之间彼此联系,又相互独立。二是可量化性。指标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处理好质量和数量、规模和内涵等一系列矛盾关系,同时兼顾数据的可统计、可比较,以便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三是动态性。指标设置过程应保持动态性和开放性,根据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各地区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和修订。四是简明性。指标获取应注重评价共识和降低成本的原则,选择一些成熟的指标数据,不应过于繁琐,以免给统计造成过多麻烦,此外,也尽量少用定性指标。
(二)指标体系设计
按照以上指导原则,坚持理论创新与问题导向,在充分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报告研制了包括微观维度、中观维度、宏观维度等三大类、9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高质量发展评估系统,指标涵盖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表1)表1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类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微观层面动力变革R&D;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企业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每万人科技论文数、发明专利授权数占专利授权数比重、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科技成果转化率质量变革产品质量合格(优等)率、中高端产品占总产品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高端制造业增长率、现代服务业增长率、产品质量竞争力指数、中国国际品牌市场占有率效率变革全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工业产能利用率、税收占GDP比重、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率、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中观层面产业升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现代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信息化指数、工业化进程指数结构优化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新产品产值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区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城镇化率、经济发展偏离度、基尼系数宏观层面经济发展人均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对外开放指数社会进步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平均受教育年限、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社会安全指数、社会信用指数、每万人社会组织数、公共文明指数生态文明单位GDP耗能下降率、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绿色发展指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环境质量指数、工业“三废”处理达标率1微观维度。微观维度包括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等三类指标。(1)动力变革指标。动力变革指标选取侧重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及创新效益等,设置9项三级指标。其中,R&D;经费占GDP比重、每万人R&D;人员全时当量,这是科技创新及动力变革的核心指标,反映创新投入的规模和强度及创新能力。企业R&D;经费增长率、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反映企业创新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动力及创新成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所占比重,反映创新主体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情况,受数据限制,该指标数据口径可选择大中型工业企业。每万人科技论文数、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每万名科技活动人员技术市场成交额,反映研发活动的产出水平和效率、创新成果转化的规模,是衡量创新成效的关键指标。科技成果转化率,衡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开发产品的指数,关于转化率并没有统一计算口径,可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估算方法。(2)质量变革指标。质量变革指标选取着重体现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产品品牌及竞争力等,设置7项三级指标。其中,产品质量合格(优等)率,是衡量企业质量标准和技术发展水平重要标志。中高端产品占总产品比重,反映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的趋势和动力。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总出口额比重,反映创新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效果。高端制造业增长率、现代服务业增长率,反映先进产业、高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势头。产品质量竞争指数,反映质量因素在塑造核心竞争力过程中的发挥程度。国际品牌市场占有率,反映一国某产业或品牌的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3)效率变革指标。效率变革指标选取侧重体现劳动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供给体系效率等,设置8项三级指标。其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反映各种资源要素的开发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是衡量效率变革的重要指标。科技进步贡献率,衡量科技竞争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工业产能利用效率,是指实际产量与生产能力之比,反映经济景气和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税收占GDP比重,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负担总体水平的综合指标。固定资产投资产出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获得经济成果。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2中观维度。中观维度包括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区域协调等三类指标。(1)产业升级指标。产业升级指标选取体现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集约化科技化等,设置6项三级指标。其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先进产业、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濟中的规模和地位,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反映产业专业化、知识化、服务化的水平,是产业分工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指标。现代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衡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指标。信息化指数、工业化进程指数,衡量一国或地区信息化、工业化进程和水平的综合指标。(2)结构优化指标。结构优化指标选取应体现新经济、新产品、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和演进等,设置6项三级指标。其中,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创新型、科技型等新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新产品产值率,指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反映企业创新成果及对工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衡量现代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和结构,衡量地区竞争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准。网购占社会消费零售额比重,反映销售新模式的发展态势,衡量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指标。(3)区域协调指标。区域协调指标选取应体现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城乡发展等,设置4项三级指标。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反映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程度,是衡量城乡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城镇化率反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经济发展偏离度,指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整个地区均值的偏离程度,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基尼系数,是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3宏观维度。宏观维度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等三类指标。(1)经济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开放程度等,设置7项三级指标。其中,人均GDP增长率,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绩效的核心指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反映经济综合效益和运行质量的指标。居民收入增长率,反映居民的收入变动状况和水平。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反映用于投资建设资金的水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反映产业结构状况和变动趋势。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反映优化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指标。对外开放指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对外开放规模和程度的综合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社会进步指标选取体现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消费水平、社会安全等,设置8项三级指标。其中,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指标,体现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平均受教育年限,反映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总体指标。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反映城乡社会保障程度和水平的指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衡量一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安全指数、社会信用指数、公共文明指数,反映社会安全状况、信用体系建设、公民文明素质的综合指标。(3)生态文明指标。生态文明指标选取体现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循环发展等,设置8项三级指标。其中,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反映节约能源情况和资源的利用效率。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绿色发展指数、环境治理指数,反映绿色可持续发展、环境治理和改善状况的重要指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反映环境治理保护投入力度和水平的指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反映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工业“三废”处理达标率,反映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治理情况的指标。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评述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立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重点探讨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并研制出包括微观维度、中观维度、宏观维度等三类、9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在内的高质量发展评估系统。其中,微观维度包括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3个二级指标;中观维度包括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区域协调3个二级指标;宏观维度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3个二级指标。
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巨型复杂工程,涉及因素众多,且相关理论体系不完善,人们对其认识标准也不统一,因此,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设计也将是一项高难度、突破性的研究。本文仅是对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初步、阶段性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欠缺。(1)指标统计存在一定难度,如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仍旧没有统一的方法,不同学者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需要对其进行测算,且统计结果也不尽一致;新经济、中高端产品界限相对模糊,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标准。(2)指标设置也有一些综合指标,如环境质量指数、社会信用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工业化进程指数等,这些指标测算较为复杂,也给高质量发展的测评带来一定的困难。(3)指标设计注重可量化、可比较,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定性指标,如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营商环境水平、政务服务能力等,造成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仍存在一些疏漏之处。(4)指标体系设计的指标较多,缺乏重点指标和一般指标的区分,给统计也带来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都需要持续跟进的探索和研究,同时,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设计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转向高质量[N].人民日报,2018—04—04
[3]BARRO R J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economic growth [R].Central Bank of Chile,2002:3—5
[4]温诺·托马斯等增长的质量[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36—37
[5]MLACHILA M,TAPSOBA R,TAPSOBA S J A A quality of growth index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 proposal[R].
IMF Working Paper,2014:172
[6]任保平,李禹墨新时代我国高质量发展评判体系的构建及其转型路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8,47(3):42—51
[7]师博,任保平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与分析[J].经济问题,2018(4):1—6
[8]李松霞新疆城市化发展质量时空分异规律研究[D].石河子大学博士论文,2016—5
[9]张军扩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J].中国发展观察,2018(1):5—8
[10]迟福林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行政管理改革,2017(12):4—13
[11]何立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N].中国改革报,2018—3—26
[12]季晓南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N].经济日报,2017—12—19
[13]朱启贵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N].文汇报,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