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捷
摘 要:为了进一步明确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未来发展方向,论文针对其金融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寻找优化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的策略,以促进我国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提升邮政储蓄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策略
一、前言
金融业务的发展是我国各大银行创新发展,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但是,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模式的扩大化发展,为了进一步满足村镇金融业务的发展需求,邮政储蓄银行正在逐渐的改进银行内部结构,从其金融业务管理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内部竞争力和外部市场竞争力,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现状
(一)邮政银行金融业务管理战略现状
从全国范围上来看,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在其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分为两个管理战略。第一,专业银行管理战略定位。专业银行主要是指专门经营指定范围和提供专门性经营业务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专业银行管理战略,从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以此为根本,强化银行内部管理机制[1]。但是,近几年随着日趋白热化竞争的银行市场环境,专业银行的定位必须在国家政策下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战略发展。因此,邮政银行在其金融业务管理战略定位上升收到了挑战,也为邮政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影响。第二,商业银行管理战略定位。商业银行主要是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业务,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银行内在发展动力。近几年随着邮政银行发展战略的转型,银行内部金融业务的类型逐渐增加,对其金融业务的管理也正在逐渐进行体制完善。但是,在其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以资本运作手段为根本,实现人员和资金优势的双重发展,这样才能够保障邮政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高效性。
(二)邮政银行金融业务功能定位现状
在邮政银行金融业务功能定位的过程中形成了专业性业务功能需求、商业性银行功能需求两个金融业务定位。其中专业性功能定位主要是在金融业务管理和创新的过程中以体现银行的专业性为根本,满足客户的需求[2]。其商业性银行功能需求的定位是指在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过程中利用金融业务种类作用实现银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邮政银行金融业务在其发展和管理改进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现有银行内部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邮政银行金融业务功能定位的需求,是制约邮政银行金融业务拓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未来邮政银行在其内部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针对银行金融业务管理进行优化,从而提升邮政银行金融发展能力,促进邮政银行的长效发展。
三、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优化策略
(一)建立银、邮协作机制
针对当前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现状上来看,其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未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内部现有的制度对其进行协作机制构建,从而有效的提升银行发展的高效性。在银、邮协作机制构建的过程中重点在于业务发展“一元化”指挥领导权的确定和收益分配划分。首先,指挥权应该建立“人、财、物”协调,保证指挥的有效性[3]。其次,收益的分配也须有统一整体的观念。收益不能按网点的属性来划分,应该进一步缩短网点与网点之间的心理障碍,从服务积极性和贡献力度上统一实现收益分配的公正性。
(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邮政银行金融业务管理中存在风险管理架构畸形和风险管理死角等问题。因此,未来在其金融业务管理改进的过程中需要对其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首先,要建立以银行牵头邮、银联合的风险控制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邮政金融业务的资金风险全面把控,具有所有网点和关键岗位的绝对监督权。其次,梳理现有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重新梳理、更新,并结合公司、信贷等新业务的开办进行必要的补充,形成立体、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发挥优势确定市场竞争优势管理
功能定位是银行行动需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1986年开办至今,在其金融业务功能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各个重大的吸收资金手段,以对银行内部金融业务功能的改革奠定基础。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邮政储蓄银行应在农村小额信贷方面重点突破。利用能村镇劳动密集性原则,及村镇居民对网点的依存度,进一步对客户群进行贴近,从而实现创建典型农村小额贷款管理制度,实现金融业务创新。
四、总结
随着我国农村市场化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渐扩展,为了使邮政储蓄银行金融业务能够满足村镇金融需求,未来在其改进的过程中必须以市场发展需求和客户业务需求为根本,强化邮政银行内部业务管理结构和市场战略的定位,从而有效的发挥邮政银行金融业务管理的作用,强化业务效益,促进邮政银行的整体效益发展,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娟.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的SWOT分析[J].金融经济,2014(12):122-124.
[2]伍正红.新常态下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8):136-137.
[3]赵欣.邮政储蓄银行地市分行信息科技能力提升探析[J].邮政研究,2016(0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