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娟
【摘要】文章阐述了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并就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落实三维目标、关注事物联系、加强思想教育、重视评析能力、贴近社会生活等策略开展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进行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历史意识;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强调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如同一面镜子,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历史意识,就能运用历史意识去分析历史,把历史融入现实,就能借助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世界,用历史去审视自身,关注国家和民族,谈笑世界。
一、历史意识的基本内涵
历史意识是指在观察认识现实社会现象时,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自觉的反映,包括历史理解和历史评判。历史理解,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解释、比较、说明,进而形成客观、正确的历史认识;历史评判,指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等从事实和价值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或判断。
历史意识是立足于历史的思维方式,是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历史中寻求客观规律并运用于实际生活。历史意识既包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批判性反思,体现了主体对生活世界本质的深刻反思和把握,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实、观点、理论的再现能力。历史意识是一种跨越时空审视历史的思维方式,它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在對复杂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后,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根据历史启示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理解历史,观察现实,展望未来,进而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民族、国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历史意识是利用历史的眼光来对发生在周围的现实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现实生活中的任何现象都有其历史根源,看待现实问题,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目前的状况,更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和长远的眼光来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和变化趋势。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现实问题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展开详尽的、具体的分析,再根据现实的优劣势处理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感悟历史学习的意义,认识今天的现实是由昨天的历史发展而来的道理。
二、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一)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遵循唯物史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顺应社会发展,帮助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全球视野和环境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这就意味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从教授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升华到告诉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因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更加客观地看待历史教学,才能够发现历史和历史教学的更深层次的内在规律,培养历史意识,使学生能够更科学和高效地学好历史,提高认识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价值观培养的需要
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尤其突出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价值观的培养是对人生的态度和对世界的看法,需要学生构建起历史意识。历史意识的培养会帮助学生科学、系统、辩证地了解历史事件,并对事件的内在规律有准确的认知。学生经过历史学习后,透过历史现象和本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助于学生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及世界意识的形成,并融入自己的发展和成长中,可以辨识出世事的好与坏,哪些可以吸收利用,哪些应该摒弃。
(三)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需要
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反思与借鉴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有助于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能力去探究历史,并能自如地迁移历史,实现古今相通,以史论今。历史意识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看到历史进程中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历史思维模式,不断创新和突破。
三、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教师应以落实三维目标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根本出发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历史意识的增强,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实现。在落实三维目标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位有差异的学生个体获得有效的进步,增强历史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如学习“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时,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三维目标。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澶渊之盟”“榷场交易”“宋金和战”“设立宣政院”等各民族碰撞交融的史实。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学习“民族融合史”的方法,知道民族交融是双向的、多元的,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和亲、战争等方面分析。然后根据学习民族融合史的方法,自主阅读教材,对照宋元疆域版图和今天中国的版图,整理归纳知识点,古今对照,史地联系,利于形成综合思维。在自学时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互帮互助,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学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成果,组内成员相互补充,其他组成员参与分析评判,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和重难点进行点拨讲解。最后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本课学习,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认识到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贡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使学生树立国内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观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关注事物联系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认清现实,把握未来。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清楚历史内容之外,更要关注事物联系,包括生活主题与史地知识的联系、历史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区域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等,目的就是使学生跨空间、跨时间认识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把握不同历史时期历史事件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联系中揣摩出历史规律,从整体上奠定历史意识的形成基础。
例如,在教学“开辟革命新道路”与“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两部分内容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国情进行分析,并深入挖掘在两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使学生明白照搬国外经验并不能成功,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敢于改革创新,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中国国情,将两个跨时空事件联系起来思考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跨时空历史意识。并引导学生列举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交往的史实,如“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等,并标注在年代尺上,通过制作年代尺,既培养了学生的動手能力,也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知识体系,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是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三)加强思想教育
《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问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注重思想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
例如为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爱我中华”为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举办故事会。小组成员群策群力收集爱国故事,通过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五四运动”等爱国故事的收集整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通过讲故事比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通过爱国故事的熏陶,学生明白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从未屈服过,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使列强永远不能灭亡中国,意识到爱国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事情,也不仅仅是英雄的事情,而是渗透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的,贯穿着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由此激发了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认识到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重视评析能力
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借助对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分析更好地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评析历史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记住历史时代、任务、地名、发生的事件等这些单一的知识点上,而是通过串联起这些点,形成认知、理解,升华成思想、意识,然后去评价和分析历史,从而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以历史意识的培养为杠杆,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学习的历史知识分析古往今来事件的前因后果,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审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途径。
例如学习“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时,对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应从“明治维新后到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进行分析。明治维新使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第一个迈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开始了向外扩张的征程。日本在二战前夕和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轴心国军事同盟,侵占世界。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要实施侵略行为?客观地评析日本发展面临的危机。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傀儡国,但在此时完成了民主化的进程,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经过美国原子弹洗礼、二战惨重失败,资源匮乏的日本如何能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异军突起?”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合作探究,增强互动交流,客观分析和评价日本。在现代生活中既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又要理性爱国,不盲目反日,正确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树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五)贴近社会生活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要设法引导他们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发现历史,寻找历史痕迹,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参与中体会与历史的亲近,在参与中感知历史鲜活的生命力和跳动的脉搏,并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的日常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的历史意识是有现实价值的,是有用的。随着历史知识增多,历史意识增强,学生会更乐于学习历史知识,更坚定地培养自己的历史意识。
例如讲到“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时,通过当今重大科技成就——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视频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对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指南针用于航海和活字印刷术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等的教学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在论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时,发动学生搜集古今中外科学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材料,特别寻找当代科技在生产力中比重不断增加的数据,分析不同国家科技发展的现状,用比较直观的手法使学生得出这一结论。这样,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科技的力量,增强对我国加快科技创新紧迫感的认识,对科技的感受逐渐内化为一种观念,使科技意识成为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还可以联系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作为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历史意识培养的效果,如中共一大与嘉兴南湖红船、岳飞抗金与岳王庙、苏东坡与苏堤、南宋御街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些图片、视频等,讲解名人故事和名胜古迹的由来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实现历史与生活的联系,让历史学习更生动和鲜活。
四、成效与反思
实践表明,以上策略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意识。例如2018年4月,学生纷纷热议韩朝首脑板门店会晤,并对朝鲜半岛迈向和平充满期盼;2018年5月,因为韩美联合军演,学生纷纷为朝鲜半岛局势感到担忧。这说明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生的大事,已具有全球视野,具有热爱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意识。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爱上历史,融入历史,感悟历史,积极主动参与搜集材料,积极参与课堂,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课堂实效;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能够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了解社会的变迁演进,并在此基础上用历史的眼光正视现实世界,用历史的思维剖析社会问题。
伴随着新课改的步伐,广大历史与社会教师已普遍关注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学习历史史实时,注重激发兴趣,提升能力,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但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大多局限于课堂。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应尽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参加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教研组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进行“历史学习园地”板报评比、举办“赞美祖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相信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定将结出丰硕果实。
【参考文献】
[1]赵晋.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6):84.
[2]王韵.浅谈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人生十六七,2017(32):4.
[3]梁龙飞.浅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7(18):29.
[4]王改兰.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学苑教育,2016(07):17.
[5]刘红兵.浅谈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5(17):108.
[6]张凤团.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新课程(教师),2010(09):57-58.
[7]王雄.历史观念的沉淀、冲突与建构——培养中学生现代历史意识的教学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2):8-10.
[8]廖耀良.历史思维与历史意识 兼论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11):9-12.
[9]王铎全.关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5(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