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征信引领征信行业发展,对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上海大数据征信在商务领域开始起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信用数据质量、开放共享程度、信息挖掘能力、应用广度深度等方面仍存在瓶颈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各方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夯实商务诚信平台支撑功能,加强信用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拓展商务领域信用应用场景。
关键词:大数据征信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改善营商环境,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诺、信息公示为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制定失信守信黑红名单及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布。近年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推进力度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出台一系列信用建设的改革性文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顶层设计,着力打造诚信商务环境。上海一贯高度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当前,大数据征信引领征信行业发展,上海如何基于大数据征信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数据征信对营商环境的改善产生深远影响
大数据征信作为一个新兴概念,目前尚无权威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大数据征信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大数据的时代特征,即采用互联网手段,通过采集企业或个人在互联网交易服务中的行为数据,并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对信息进行评估。二是具有信用行业自身发展特点,即突破传统信用数据采集思路,逐步打破实现公共信用信息、市场信用信息、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壁垒,实现融合应用。
大数据征信有利于搭建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商务信用环境,对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促进信息多方共享,推进社会共治体系建设。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托自身的资源积累或技术优势进入征信市场,特别是平台型企业不断延长业务链条,通过挖掘非传统征信数据创新征信服务和产品,在提升内部信用管理水平的同时,加强了行业信用风险防控,有效推动市场自治。同时,大数据征信也提高了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激发了社会公众的征信需求,进一步推动信用信息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进而构建多方共治的商务诚信体系。
二是延长征信行业链条,促进政府优化市场治理。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强化信用监管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创新监管方式的重要方式。大数据征信数据来源更广、数据形式更多、数据容量更大,伴随处理技术的提升、分析能力的加深,以及服务范围的扩大和征信产品的丰富,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监管模式的不足,推进政府部门工作重心从规范市场主体活动资格为主向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主转变、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三是扩大信用评价影响,强化约束商家失信行为。大数据征信不再局限于传统信用评价中传统数学模型给出的理论框架,信用评价结果更加全面、更加精准。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共享性,商家发生的且与信用评级有关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并可能上传到企业征信平台,后续企业征信平台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局部共享,形成一张更大的信息网。长此以往,会促使商家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进而对商家失信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
二、上海大数据征信在商务领域的探索实践与面临的瓶颈问题
上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在全国起步较早,在信用制度建设、信用平台建设、信用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优势。商务诚信领域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一)上海大数据征信在商务领域的探索实践
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以平台为载体,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制度为引领、以应用为核心的商务诚信建设运行框架,大数据征信在商务领域实践开始起步探索。
1建成商务诚信平台。上海于2015年正式启动市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商务诚信平台”)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接入了由各类平台型企业、第三方专业机构和行业商协会组成的近30个市场信用子平台,包括红星美凯龙、携程网、一号店、特易资讯、找钢网等行业领域龙头企业,覆盖企业总量近15万家。
2汇聚大量信用数据。除接通市公共信用平台外,商务诚信平台累计收集市场信用信息5万余条,主要包括平台入驻商户及关联方的基础信息、交易信息、金融信息、财务信息、经营能力信息、评价信息等。
3加快制度标准建设。《上海市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向社会发布,将进一步规范商务诚信平台征信、平信和用信机制。上海市质标院全力推进商务信用标准化建设,已完成各级标准70余项,涵盖网上零售、家具流通、物流、会展、在线旅游等14个行业。
4形成一批典型应用案例。平台型企业用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管理,如一号店对供应商开展信用评价,筛选出一些信用良好的战略供应商,进行优质资源倾斜;二是加强行业发展风险防控,如易贸网通过对交易平台上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来测度交易对手方的贸易安全性,通过信用评价决定是否与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是促进金融衍生業务发展,如找钢网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对上下游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向优质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此外,上海市质标院首次发布全市10个重点商圈商务信用指数研究成果,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参考,上海市商务委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申报、中小办公共服务机构遴选等政策均优先支持商务信用良好的市场主体。
(二)面临的瓶颈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平台型企业,发现在商务领域大数据征信面临一些共性瓶颈问题。
1数据质量有待提升。从征信数据质量看,部分平台型企业商户遍及全国,但目前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尚未实现全国数据共享,税务、工商、水电煤和社保等公共信用数据不全面;部分企业提出希望单一窗口查询,但目前税务、货物运输资质等公共信用数据还需要分别到税务局和交通委等网站分别查取;平台入驻的中小微企业偏多,但目前法人和法人代表还未形成关联。
2开放共享程度较低。虽然商务领域内,公共、市场、金融等三个层面信用信息已经开始探索交换共享,但总体看,共享程度仍然较低。表现在:公共信用信息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便捷性仍需改善;同行业市场信息数据资源标准缺失,交换模式尚未建立;部分平台型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但更大范围内金融、市场与公共信用信息的融合还不够。
3信息挖掘能力较弱。部分平台型企业尚未组建专业征信团队,缺少对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导致数据分析结果不能够准确地识别个体或组织的行为。不少企业提出希望能够建立复合人才培养以及跨领域人才交流机制。
4应用广度深度不足。目前商务领域大数据征信主要应用于金融信贷、风险防控、内部管理等,应用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此外,商务领域黑名单发布主体五花八门,由于行业负面清单标准未建立,导致黑名单交换共享较难推进,失信惩戒威慑力大幅下降。
三、相关建议
(一)深化各方信用信息開放共享
进一步强化信用信息开放共享,形成数据闭环。一是深化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开放共享。进一步扩大公共信用平台信用信息归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数据归集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及时性。并加快将市信用平台升级改造成为国家信用平台一体化的关键枢纽,推动国家信用平台数据在市信用平台落地。二是加快形成商务领域信用信息与公共信用信息数据交换共享模式。以市商务诚信平台为枢纽和通道,对接各方需求,充分汇集公共、市场、互联网信用信息,打破各类信息壁垒,建立交互共享机制。三是加快公共、市场、金融信用信息深度融合。在加强应用场景设计的前提下,探索市公共信用平台与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对接和共享。
(二)夯实商务诚信平台支撑功能
作为商务领域信用信息归集汇总的枢纽,要进一步发挥商务诚信平台的通道功能。一是要加强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归集。系统化规定本市商务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相关要求,加强以平台类企业为代表的子平台信息提供力度。二是要引导各平台型企业利用数据爬虫等技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收集客户在社交网络、门户网站、网络购物、搜索习惯等领域的历史数据,探索建立覆盖线上线下的全信用记录。三是推动建立行业的信用信息数据标准。充分发挥市商务诚信联盟作用,建立市场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的自治规范和工作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制定形成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数据标准,带动本行业、跨领域关于数据归集、共享和开发。
(三)加强信用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加快培养专业人才,提升快速集成和分析挖掘数据的能力。一是政府引导,加大信用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议将信用管理纳入高等教育重点学科,支持高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或开设相关课程。二是平台协同,加强行业信用课程培训。建议充分发挥市商务诚信平台的作用,做深做透行业指数,同时通过录制网络课程、组织论坛交流等多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开展辅导。三是市场主导,加快内部信用文化建设。引导企业重视同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咨询公司合作,定期对企业管理层和所有业务工作人员进行信用管理培训,同时从内部培养大数据征信专业人才。
(四)拓展商务领域信用应用场景
只有将征信嫁接在更为广泛的应用场景之上,才能真正发挥信用信息的价值。一是加强政府应用。探索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事中事后监管等行政管理事项中,适当结合市场信用信息,综合评价企业信用,从政策上鼓励和支持诚信企业,同时监管和限制失信企业。二是发挥平台型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各行业的龙头平台型企业深化信用信息应用,带动全领域企业加快信用信息应用,由信用风险管理向金融衍生业务等领域纵深扩展。鼓励平台型企业合理拓展应用场景,制定和出台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符合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等政策导向的推荐性清单。三是探索建立面向消费者的平台性企业与运营商合作的模式。引导携程旅行网等面向消费者的平台型企业与运营商合作,加强信息交换共享,共同设计面向消费者的信用服务场景,开发合理化、个性化信用产品。四是完善“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引导行业尤其是接入本市商务诚信平台的平台性企业带头建立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形成市场性惩罚机制和退出机制。
参考文献:
[1]梁宏梅大数据征信业务特征探析[J].征信,2016(6)
[2]于海静,康灿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殊性与监管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35)
[3]洪伟权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征信服务[J].通信企业管理,2017(9)
[4]许旭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向、新模式与新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7(29)
(刘佳,上海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