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研究述评

2018-09-18 07:34常自娥张琪
世界家苑 2018年9期
关键词:综述核心素养

常自娥 张琪

摘 要:核心素养作为我国近年来教育界的热词,也是引领未来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灵魂。我国学者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核心素养,并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本文从核心素养的缘起、研究概况、内容框架等几个方面对核心素养做了简单梳理。通过研读发现核心素养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希望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完善理论体系和提高教育实践中应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容框架;综述

一、核心素养缘起

在学界,核心素养公认地开始于1997年12月 OECD 启动的DeSeCo项目[1]。为了应对全球化、知识时代、科技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7年12月首先启动了DeSeCo项目,简称“迪斯科”计划(DeSeCo),对素养进行鉴定和筛选,目的是促进个体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随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国际文凭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也开展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在国际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对核心素养的了解逐步增多。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中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并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该文件的颁布为“核心素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开展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开始正式走入人们的视野,几乎成为整个教育界的焦点。

二、核心素养研究概况

截止2018年7月10日,中国知网(CNKI)中以“核心素养”为篇名,来源选择核心文献进行检索,检索到文献1177篇,其中期刊732篇,博硕论文204篇,会议论文241篇,研究数量逐年上升(见图1)。2014 年,我国核心素养研究正式起步,成果多在介绍国际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与框架建构提出建议。随后成果数量大幅增加,研究内容涉及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体系构建、课程实施等方面,奠定了研究的基础。2016 年成果数量激增,研究内容涵盖课改各个环节且相关实践逐步展开。2017 年延续了先前的良好态势,基于核心素养基础理论体系的相对成熟,研究呈现出鲜明的实践转向。

图1我国核心素养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

我国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固然喜人,却存在一定的“学术泡沫”。以篇名和关键词均包含“核心素养”为条件进行二次检索,结果显示期刊612篇,博硕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87篇,说明研究针对性不强,研究不够深刻。系统总结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发现其中的薄弱点,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与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三、核心素养内容框架

关于核心素养框架的构建,众多国家地区研究者发表了不同观点。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进行阐述。

早先OECD提出的核心素养,每一个核心素养均需满足三个条件:(1)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3]。这体现出核心素养的三个特性,即价值性、迁移性、民主性。

欧盟核心框架名称为“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该框架为欧盟及其成员国建立信息时代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其框架既汲取 OECD“迪斯科”计划的成就,又充分体现欧洲教育的特色和发展需要。其目的在于:开发欧洲知识社会所必需的核心素养,以作为未来教育目标,为欧盟成员国实现核心素养目标提供支持。欧盟对“核心素养”这样界定:“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4]。

第三个世界知名的核心素养框架为美国的“21 世纪学习框架”,该框架由两部分构成:(1)核心学科与 21 世纪主题;(2)21世纪技能。前者侧重知识,后者侧重技能,二者相互依赖,彼此交融[5]。美国核心素养发展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 21世纪技能的新型人才,确保学校培养的人能够符合就业所需。

2016 年9月,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团队正式公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该框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6]。明晰了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愿景,为核心素养的扩展、深化和落实提供了权威依据。

当今世界所有最著名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无论源自国际组织还是特定国家,均指向于21世纪信息时代公民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我实现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因此,“核心素养”的别称即“21世纪素养”或“21世纪技能”。

四、核心素养融入学科课程

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核心素养是课程设计的DNA,顾明远不仅认为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认为课程内容及实施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7]。核心素养是课程的灵魂,而课程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途径。关于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的关系。

由于目前国际上多数现有课程方案是以学科课程为主,因此这些国家或地区都尝试将其提出核心素養框架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目标中,以形成指向同一素养框架的课程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加拿大将核心素养分别融入到1年级至12年级的课程目标中,有针对性地形成相应的技能素养。澳大利亚在规划其国家课程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七项通用能力,并发布了一系列课程文件将这些通用能力融入其各学科课程中[8]。无论这些素养与已有学科主题的关联度如何,通过课程改革从整体上规划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共同趋势。

国际经验与我国实际表明,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应以“学科课程标准” 为主,因此理清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便成为了修订课程标准的前提。我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已明确提出要以核心素养为主导,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各学段的学科课程中,意味着从整体规划上明确这些素养是怎样在各学段、各学科中得到体现与融合的。

五、总结与展望

随着学者们对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章和论文数量在逐年递增,有关核心素养的内涵、内容和意义等研究逐步深化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宏观、中观、微观的教育实践层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任何事物的前进和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在发展中也存在许多问题,现时大部分有关核心素养的讨论,局限于核心素养概念本身谈论其大小、多少的问题,而很少关注其如何落地,即便论及也不得要领。因此研究要深入、细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做以下展望。

1.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国家政府文件支持与社会参与

为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国家和政府层面的态度和支持至关重要。只有来自国家政策的保障,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实施树立信心、扫清障碍。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文件来保障和规范核心素养的实施,例如,把核心素养写入课程标准,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通过政策文件支持学校开展核心素养教育,同样社会的参与也很重要,只有得到众人的支持,核心素养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实的学生身上。

2.设计开发相应课程资源融入核心素养的教育

在推进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不论是试图将核心素养融入学校已有学科课程中,还是选取适当的跨学科内容展开学习,都需要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而在众多课程资源中,教材是实施和推进面向核心素养课程的重要载体。如何将这些素养融入教材中,需要教材的编写者系统思考。教材应为学习而设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要求。只有构建出核心素养下的课程体系,核心素养才能找到归属,才能将其从理论的层面落实到实践,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3.注重对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训

核心素养的各项措施和方案,最终需要教师来操作与落实,提升教师素质便成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树立新的观念、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秀的教师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平庸的教师则会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难以实现课程目标所期待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教师既可以跨越知识的藩篱实现教育理想目标,也可以深陷传授知识的囹圄而不能拓展学生发展的能力。第三届小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到,学生若要发展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具备知识、情感和能力三大方面的素养,即广博的知识素养、正向的情感素养和创新的能力素养。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均需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进行转变。就教师本身而言,需要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进一步做出努力。在课程实施环节,教师要坚持课程创生取向,依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特色,因地制宜地把控教学过程。

4.构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评价决定着教育教学的开展。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偏于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惯于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导致了诸多弊端。只有在正确的学业质量标准指引下,针对核心素养的评价测量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如何针对素养进行评价? 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有学者提出,素养可能是不可测的,可测的是具体的学习结果或学业质量,素养只能是学业质量测评后的推论,是一种理论构想,而不是具体实在[9]。对于核心素养来说,每一项关键能力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结构复杂的。我们可能首先要明确被测内容是什么。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评价观念需要不断调整,需要合理地确定评价依据,强调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推动核心素养指导的考试评价,注重测评新技术的应用[10]。所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各年级应该达到的学习程度,将学习内容和评价结合起来,或许可以成为评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突破口。教育部之前出台了中考改革新方案,这为评价机制的改革、为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带来了新的机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评价,是否需要加强学生非学业领域的评价,借以补充和完善现有学生评价,还有待研究论证。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世界各国及地区制定教育政策、进行教育理论研究和探索教育实践的中心议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促进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升教育质量,使人成为成功且幸福之人,即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3):3-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 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

[3]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executive summary[EB/OL].http://www.oecd.org/pisa/3507 0367.pdf.

[4][5]师曼,刘晟,刘霞,周平艳,陈有义,刘坚,魏锐.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3):29-37.

[6]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7]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17-18.

[8]刘晟,魏锐,周平艳,师曼,王郢,刘坚,陈有义,刘霞.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3):38-45.

[9]崔允漷.素养:一个让人欢喜让人忧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4(01):3-5.

[10]夏正江.我们的教育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吗?(上)[J].教育发展研究,2011,31(02):35-42.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综述核心素养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