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儿童厌学心理需对“症”下“药”

2018-09-18 09:57杨海芬
新课程·小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厌学心理对症下药

杨海芬

摘 要:厌学心理是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病症”,它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危害性。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变“厌学”为“乐学”。

关键词: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对症下药

厌学心理是儿童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低落、学习行为懒散、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成绩较差,它严重影响了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影响了儿童的发展。小学阶段也是人成长的起步阶段,是学知识、学做人的起始阶段,如果学生因厌学错过了这个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将会一辈子受到影响。教师只有认真分析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变“厌学”为“乐学”。

一、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常见原因

研究表明,学生厌学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是人为造成的。试想,有哪一个孩子在刚入学时不是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进学校的呢?根据对我校学生的调查分析,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与父母分离,缺乏安全感

在儿童生活中,家长的关心与爱护谁都不能取代。父母的臂弯是孩子生活的“温暖港湾”;父母的身躯是孩子面对世界的“坚强后盾”,父母的抚慰是滋养孩子健康心灵的“成长药贴”……笔者的一个学生李某,是个机灵活泼的男孩子,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中上水平。可有一段时间成绩一落千丈,还经常逃课,不做家庭作业,在校作业速度缓慢,字迹潦草。找他谈心,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我觉得做人很没意思,特别是小孩子,什么事都不能自己做主。”一个孩子怎么会有如此想法?后来经了解得知:李某的父母在外地做生意,因考虑到经济问题,让他在家读书,生活由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教育代沟很大,李某想跟随父母一起去外地求学,又不能,难怪他说出“小孩子什么事都不能做主”的话来。经过进一步调查了解,学校里像李某这样的学生还不少。他们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呵护,这种情绪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态度,甚至有学生以“逃学”来抗议父母不在身边。

2.被老师忽视或受同学冷落,充满孤独感

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参加班里开展的各项活动,也不喜欢主动与其他孩子交往,就连上课都不敢举手发言。因此他们在学校往往没有朋友,甚至连老师都忽视了他们,成了被众人遗忘的对象。这些孩子其实有交往的欲望,但总是很被动。当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得不亦乐乎时,他们羡慕的同时,内心也非常失落,自卑感也愈加强烈。长久下来,他们没了集体的归属感,心里感受不到集体带来的安全感与温暖。在这样的一种心理环境下,他们还能喜欢读书吗?

3.学习负担过重,有强烈的无助感

当前,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应试需求依旧存在。学生既要有好的学习成绩,又要全面发展、有一技之长。这种价值观下最终受苦的还是学生。除了学校满满的一天学习,他们还要完成如山的家庭作业,很多农村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每天都要做七八样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周末也不得放松,身心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此外,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给孩子制订一个高的目标,给一些压力,让孩子去攀登。这多重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成了一件苦差。

4.学习有障碍,屡遭挫败感

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其自身原因,对他们来说,无论多么努力,学习成绩总是不如其他孩子。这种以分数论长短的评价方式,使这些孩子长期处在失败状态中,他们也因此感到灰心丧气,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尽管老师无数次的激励,但总无法改变他们面对一个低分数的现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努力得不到回报,最后丧失信心。

二、儿童的厌学心理需对“症”下“药”

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因素有家庭的、学校的、教师的,还有学生自身原因。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1.要密切联系家长,形成家校合力

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家长,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情况,与家长交流、探讨教育方法。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微信交流、家访等途径,让家长懂得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教师甚至可以对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指导。对孩子期望过高的家长,应适当降低期望值,注意孩子身上的进步,多鼓励少讽刺,多表扬少批评,让其体验“成功”的滋味,而不是反复体验“失败”的痛苦;对于那些对孩子学习无要求、无目的、无期望的家长,也应理清思想,真正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那些因家庭变故及生活水平低而厌学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和孤僻的情绪,对学习自暴自弃,教师更要多关心这些敏感的孩子,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感激,支持教师的教育,关心子女的学习。总之,要多关心爱护孩子,尽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中,更是在父母的期待中的。

2.学校要进行课程改革,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学校要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作为重要任务,让学生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轻松自如地投入学习生活,避免其产生厌学情绪。学校要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使课堂所学知识向课外延伸;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全面锻炼学生,培养活动能力,开阔视野,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

实施课程改革,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改革育人模式,才能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落实义务教育基础性课程,开发建设三类拓展性课程,即知识拓展类课程、体艺特长类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我校在不增加学习课时的前提下从五个体系进行拓展性课程体系建设:第一,“健康体魄”,把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二,“育德养心”,关注学生思想、学习状态和生活、心理状态;第三,“乐学善思”,知識与能力并举,经历与兴趣培养并存;第四,“多彩艺术”,让学生学有特长,接受艺术的熏陶;第五,“科技创新”,激活思维,拓宽视野,为学生不断创新搭建平台。目前共开设出三十多门拓展性课程。有了这些拓展性活动课程的加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此外,我校积极响应区教育局提倡的“快乐星期三”活动,在每周三下午第二、三节课开设社团活动,本校开发的拓展性活动类课程得到有效落实。为何放在周三下午开设社团活动课?主要是因为周三是一星期的中间一天,学生开始疲倦,开设活动课来放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消除几天的学习带来的疲倦,让身心得到调节,有利于接下来更好地学习。

3.教师要尊重学生,多一把评价的标尺,因材施教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有待更新。教师要摆正师生位置,使双方各自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尤其对后进生更要热爱、关心、理解他们。对于学生厌学心理,教师要考虑自己教法是否得当,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适当放低对他的要求,平时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对学习的兴趣。例如,我校有一个学生,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个位数,因此他对数学毫无兴趣。数学老师对他放低要求,只要求其做对简单的计算题,就可以得到老师的奖励。随着这个孩子的点滴进步,老师再对他一点点提高要求。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所提高,对数学也有了信心。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只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学生,注定会使一部分学困生遭遇失败,伤了学生的自信。如果多几把尺子,因人而异,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喜悦,学生才会爱上学习。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

“好习惯受益终生。”但现实是大多数厌学学生都存在着学习方式不当和学习习惯不良的情况。比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被外界吸引;读书时不开口、不动笔;写作业坐姿不端正,字迹潦草;一碰到不会做的题目不是自己先独立思考,而是直接求助于人……因此,在转化厌学学生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阅读、细心分析、勤奋学习、归纳总结等,这些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学习事半功倍。而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的工夫,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这对于厌学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需要教师不断激励。

此外还要注意教给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如:联系、比较、实验、口诀记忆法,理论联系实际方法,分析比较法,举一反三,使其学会学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会轻松。厌学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机会不多,成功更少,反复失败,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尝试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是被忽视的,是受教育群体中的一员,与其他人一样享有学习和参与活动的权利。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皮革马利翁期望效应,对学生多鼓励,进行赞赏教育,使其能够自觉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障碍

要克服厌学,使学生心理得以正常健康发展,就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学校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對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行传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厌学等不良心理的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基本方法排除心理障碍,消除负面心理效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校园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信箱,以此作为沟通平台,通过这个沟通平台来有效化解、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教育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了解厌学儿童的心理,找出儿童厌学的主要原因,并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法,使儿童乐于学习、积极学习,这样才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文强,周红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2013(8):135.

[2]陈永胜.小学生心理诊断[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秦长喜.浅谈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2):151.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厌学心理对症下药
刍议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转化“差生”的策略
浅析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人参虽好,也要“对症下药”
台媒称海峡论坛“对症下药”
浅析如何引导学生克服 “厌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