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晶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深,给美术教育注入了更宽泛的内涵。美术课堂评价是实施美术教学的一项有效途径,是每位美术教育者必然采用的教学措施,是美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美术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美术课堂;评价方式;提高措施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单是绘画技法的训练,而是通过美术的形式来达到一种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单看作业,而要通过观察包括整个认识、操作、情意和行为全过程在内的较为科学的综合方法来评价。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评价能力呢?
一、学生美术课堂自主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学生对自我的反省式评价
自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初步的艺术评审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评价语言。
例如,在教学《信封纸偶》这一课时,学生各自制作了“纸偶动物”,在教室内用“纸偶动物”开心地唱歌、讲故事。
老师:同学们和自己亲手制作的“动物”一起做游戏,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1:我做的“纸偶动物”形状像小猫咪,很可爱。
学生2:我还用粘贴法使我的小动物更加漂亮。
学生3:我的“纸偶动物”用了胶水没有粘牢,我觉得还是用双面胶会更好些……
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进步,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二)学生之间的互补性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评价,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机会,学生自己来观察、思考、总结、评价他人的作业,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
例如,在教学《信封纸偶》这一课时,学生介绍了自己的作品,老师及时补充提问:谁还有问题,需要老师和同学们帮助吗?
学生1:我做的“动物”没有他的好看。
学生2:我来帮助他,因为他上的颜色不够鲜艳,用彩色制片贴上去会更加漂亮一些。
这种“帮一帮”的互评活动,使学生评述的机会大大增加,对于提高评述能力也有了很大帮助,以儿童自身的眼光来评判他们自己的学习表现和创造成果,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三)师生之间的民主性评价
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生评师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老师,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发表独特的见解。在教学《瓶子》一课时,我以变魔术的形式剪出了两个不同的瓶子,让学生来说说老师剪的是什么,你认为老师剪得怎么样?你认为老师的瓶子剪得漂亮吗?还可以做哪些修改?在学生评议的过程中,我也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增加了师生之间互动学习的机会。
二、提高学生自主评价能力的措施
小学生的评价意识极其淡薄,更不善于对其他同学的发言或作品进行恰当的评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使学生乐于评价、善于评价。
(一)激之以趣,使学生乐于评价
如,在教学《蘑菇的家园》一课时,在充分欣赏、交流各类蘑菇图片后,学生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蘑菇。教师小结:“你们的作品真是让老师大开眼界,哪些设计师愿意来教教我和同学们呀?”学生纷纷举手,“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则当学生帮助“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作品的工作。在课堂上,“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相互激励、相互交流,各自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而且还有很多出乎意料的惊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也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二)授之以法,使学生学会评价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激发学生评价兴趣、养成学生评价习惯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学生一些评价的方法。教师在组织学生对作业进行多元评价的过程中,既要注意作业的技巧评价,又要注意以美术双基为中介作用的审美文化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陶冶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其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通过实践,我认识到:美术不同于一般学科,美术作品是一种饱含情感的创造性的活动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年龄差异。教师的独立评价容易用成人的眼光和固定僵化的标准来衡量,而自主评价则顺应了美术教学规律,将学生作业中反映出的美术技能的不平衡性应视为一种无法消除的合理存在。在自主评价时,学生也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真正把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而不盲目地顺从教师的意愿,以自主意识支配自己的评价行为,在评价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自主评价的实效性。所谓“我的地盘我做主”,就是把评价的地盘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石川勤,陈俊英,刘孟州.教与学的艺术[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編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