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黎红 火红艳
【摘 要】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疼、颈痛、视物模糊等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夹脊穴;温针灸;坐位拔伸手法;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8)10-0102-03
椎动脉颈椎病是颈部疾病中比较典型的一类疾病,患者的颈椎动脉受到压迫导致患者大脑的供血出现不足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因素,该病的主要表现为头疼、头晕、恶心、呕吐等[1]。有数据显示[2],椎动脉颈椎病患者中老年人居多,约占20%~30%,并且该疾病呈低龄化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椎动脉颈椎病在中医上属于“眩晕”的范畴,常采用药物治疗和温针灸颈夹脊穴等方法进行治疗,均取得明显效果[3]。本研究采用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玉溪市中医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00例椎動脉型颈椎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8.82±3.45)岁;病程1~14个月,平均(4.5±1.1)个月。对照组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在20~70岁,平均年龄(49.31±2.87)岁;病程1~12个月,平均(4.3±1.2)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4],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5]。
1.3 纳入标准 ①患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②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③在治疗过程中遵守医嘱的患者。④治疗过程中无其他治疗干预的患者。⑤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接受研究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患者年龄<18岁或>70岁。②椎动脉型颈椎病合并其他重要疾病的患者。③精神意识异常的患者。④治疗过程中不遵守医嘱的患者。⑤妊娠期或者是哺乳期的患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国药准字H31020418,2010-04-12;上海中华药业有限公司;规格:5 mg),1次/d,每次10 mg;以35 d为1个疗程。观察组:①颈夹脊穴温针灸:患者采取仰卧位,使颈部充分暴露出来,采用直径为0.45 mm,长度为75 mm的毫针(广州平嘉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批号0913B1G8-11)对患者两侧风池穴和颈夹脊穴进行针刺,操作期间均不用提插捻转,在针柄上插艾条,将艾条点燃进行温灸,时间约20 min,等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再拔针。②坐位拔伸手法:拔针后让患者采用坐位,操作者一只手放在患者头部进行固定,另一只手在患者双侧的斜方肌和肩胛骨内侧进行滚法作用,操作2~3遍,然后拇指、食指、中指环指进行相向用力,对患者的颈夹脊穴进行由下往上拿捏,操作2~3遍,当拿捏到达患者第二颈椎时,拇指移到患者风池穴处采用一指禅的方法进行点按,时间为10~20s,结束后再换另一侧。两侧风池穴操作完成后,采用同样的方法对患者天宗穴进行点按,时间为10~20s。点按结束后,操作者用一只手托住患者的枕部,用另一只手的肘关节托住患者的下颌部,两手同时用力,将患者的头部进行拔伸,拔起5~10s后进行3~5s的放松,连续重复6次,结束后操作者的双手拇指、食指、中指、环指相向使力对患者的双侧斜方肌进行拿捏2~3遍,在患者双侧的肩胛骨外缘进行滚法作用2~3遍,操作完成后,操作者双手采用虚掌拍打患者的双侧斜方肌、肩胛骨、肩部2~3遍。每周进行2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5 d。
1.6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重度为患者不能忍受记为0分,中度为患者可以忍受记为1分,轻度为患者偶尔出现记为2分,正常为3分。②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部可正常活动,且无不适症状;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颈部可正常活动,劳动时出现轻微不适症状;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TX-*3]±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眩晕症状、头痛症状、视物模糊症状、颈痛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头痛症状、视物模糊症状、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0%,高于对照组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视物模糊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视物模糊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视物模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颈痛症状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颈痛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颈痛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颈椎病主要是因为椎间盘、骨、关节、韧带出现退行性病变或是长期劳损、感染风寒等导致患者肩颈部的肌肉、神经、韧带、血管等受到刺激或损害引发的一系列症状。椎动脉颈椎病是较复杂的一类颈椎病,典型症状为眩晕、头痛、视物模糊、颈痛等。有资料[6]显示,临床上西医在治疗该疾病上除了口服药物进行治疗外常无其他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在治疗该疾病上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针灸配合推拿、牵引等方法均取得明显效果。本研究通过观察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用的方法口服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主要针对患者因疾病出现的疼痛、眩晕症状进行治疗,患者症状虽有减轻但未能达到理想效果;观察组通过针刺的方法直接到达患者椎体横突下靠近椎动脉循环的位置,针尾增加艾灸使温热之力能到达针尖,两者相互作用刺激使患者颈部的肌肉组织得到松懈,减轻患者局部水肿、炎症等情况,减轻患者因骨赘造成的压迫感,从而改善患者颈动脉血管痉挛等病情,坐位拔伸手法可恢复颈椎关节囊作用,改善颈部的静力系统,两方面联合作用,结果显示较西药治疗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颈夹脊穴温针灸配合坐位拔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有效改善患者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佳诺, 孙忠人, 曾祥新. 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近况[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4):91-94.
[2]武文鹏, 谷栩萌, 孫兴华,等. 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2):34-36.
[3]武文鹏, 谷栩萌, 孙兴华,等. 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经颅多普勒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16, 32(2):34-36.
[4]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5]李国锐.《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出台[J].标准化信息,1995,5(2):5.
[6]高峰, 杨喜兵, 楼志勇. 施氏温针灸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2):289-291.
(收稿日期:2018-03-26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