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内驱力培养的策略

2018-09-18 10:05王路平
考试周刊 2018年69期
关键词:内驱力生物教学培养

摘要:内驱力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文章分析了内驱力培养的意义,然后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从借多媒体助内驱力萌芽、结合生活促内驱力生根、动手实验催内驱力开花、小组互助让内驱力结果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生物教学中内驱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内驱力;生物教学;意义;策略;培养

生物课程知识点繁多,知识覆盖面很广,从宏观的生命和进化到微观的遗传与变异,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到生命的繁殖与发育。但因为生物课程不是中考科目,因而得不到重视,加之生物知识枯燥而抽象,造成了学生生物学习内驱力明显不足,因此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内驱力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 内驱力培养的意义

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乐之”说的就是内驱力,内驱力是让学生从内心里喜爱生物的学习,不需要外在的力量的干预,这是一种主动性行为,是教学所要追求的最好的境界。内驱力的培养,将会让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由排斥变为吸引,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将会极大促进生物学习的效率。

二、 内驱力培养的策略

(一) 借多媒体助内驱力萌芽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的组合形式越发高效和便捷,这种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上网搜集一点生物知识,也不是单纯的制作PPT播放教学的过程,这要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更为贴合的内容,可以是视频断片,也可是动画展示,还可以是微课视频等等。这就需要生物老师能够掌握多样的多媒体制作技术,能够精心选择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助力学生内驱力开始萌芽。

比如教学《人体对实物的消化和吸收》时,对于食物消化、吸收的过程,只用单纯的图片,不足以让学生认识各个消化道和消化腺对于食物消化吸收的作用,这个时候,就可以制作一种动画进行演示,让学生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实物进入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的过程,在此间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对实物在消化和吸收过程中的作用。再比如学习《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时,可以制作一个微课视频,让学生现在上课之前自己学习,因为微课视频可以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就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以及组织的形成直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内驱力的产生。

(二) 结合生活促内驱力生根

知识脱离了生活将显得毫无趣味,经常听到有的老师说:“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用啊,除了考试生活中也用不到。”我认为这是不负责任的說法,也是无知的妄言,说明他自己在教学中不能发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关联,这是可怕而悲哀的。在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把生物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发现生物的学习就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才能让学生更有学习的热情,进而促进内驱力生根。

比如教学《营养物质的作用》时,让学生回忆经过高强度的运动后,身体大量出汗,等汗干了以后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注意运动引起盐分的流失,因此运动后要喝一些盐水饮料补充。还可以让学生分析佝偻病的成因和一些地方容易高发的甲状腺肿大病的原因,以此让学生明白各种营养成分的缺乏对于人们的危害,进而让学生明白平时生活中要注意膳食平衡,尤其注意各种蔬菜和粗纤维食物的摄取。再比如在教学《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可以让学生注意反季节的蔬菜和瓜果的培育,通过温室大棚让蔬菜水果达到它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自然就可以让人们在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了。这些结合学生生活的教学,让学生对于生物的学习更加充满动力。

(三) 动手实验催内驱力开花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但因为生物课程尴尬的地位,所以没有人在意你做不做实验,这就会造成老师也顺应“民意”,不去花费时间去做实验了,尤其是一些跨度很长时间的实验,比如“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需要一周的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但绝不能就此否认生物实验对学生学习的刺激作用,笔者常常会执着的要求学生动手实验,以此催生内驱力开出美丽的花朵。

比如“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如果直接告诉学生结果,学生肯定没有兴趣,更无法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习惯的养成。如果让学生提前准备以鲫鱼作为实验主体,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总结,那么学生就兴趣大增了,甚至有的学生早就盼望着这节生物课了。这时候,有的学生发现了鲫鱼身体上的鱼鳍有许多,有的学生摸到鱼身体表面有很多黏液,有的学生发现了鱼眼后面的鱼鳃一张一合……虽然有些现象学生不一定能够归纳全面,但这个时候如果老师再补充,学生接受知识的效率更高了,而且比不做实验就告诉学生,学生听得认真也感兴趣多了。

(四) 小组互助让内驱力结果

徐州市教育部门现在正在积极倡导并推行“学讲方式”,核心就是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单位,让学生之间展开互助,古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习小组内,有的形象思维好,有的抽象思维强;有的喜欢文科,有的喜欢理科;有的喜欢动手,有的喜欢观察……这样在课堂中,就可以让强的教弱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兵教兵”,而不是一遇到问题就只有“师教生”一种形式了。小组之间的互助,可以更为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激情和自豪感,这会进一步促进学生更积极认真的钻研知识,自然产生被需要的内驱力。

比如学习《水中的动物》时,对于河蚌的认识,可以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观察河蚌的外形,能不能判断出哪是前哪是后,与其他软体动物相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呼吸器官有相似地方吗?再如学习《水中的藻类植物》,让学生讨论自己看到的藻类植物有什么用途。这些问题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很难解决问题,但如果让学生共同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可以让知识与技能互补,让智慧相互碰撞,互相为师,

总之,面对教学的困境,生物老师必须有所行动,运用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内驱力,进而转变教学的生态环境,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物教学效率低下的困境。

作者简介:

王路平,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江苏省徐州市,江苏省运河中学。

猜你喜欢
内驱力生物教学培养
培养内驱力
论新时代创新文化内驱力提升的三个维度
内驱力 决定孩子能走多远
初探价值观提升内驱力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