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助力品社课爱国主义教育

2018-09-18 10:05钟秀凤尤成斌
考试周刊 2018年69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钟秀凤 尤成斌

摘要:信息化教育引进农村课堂成为现实,有力地促进农村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促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信息技术;网络资源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认识祖国部分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广大农村学校,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知识面窄,接触事物少,很多孩子甚至没有走出过自己所在的乡镇,对祖国的经济发展、地理风貌及历史概况知之甚少。实际教学中,凭借《品德与社会》课本中有限的图片和简要的文字说明,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当前信息化教育引进农村课堂,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使传统教学条件下难以达成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下面本人结合在农村学校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品德与社会》学科爱国主义题材课文的教学。

一、 展示海陆疆域了解祖国概况

“祖国”一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相对笼统、抽象的词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祖国的概况有粗略了解,对祖国树立初步的概念,找到物质的依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用语言进行描述显得十分苍白,难以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祖国疆域的清晰轮廓,而信息技术支持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这一问题。

例如五年级上册《祖国有多大》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祖国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海陆疆域有多大,有哪些邻国,各省份的分布情况等这些内容,单凭课本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我国的陆地面积有多大,首先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欣赏北国冰天雪地风光,然后转换镜头出示桃红柳绿,花团锦簇海南三亚。接着再给学生展示早晨七点上海和乌鲁木齐的情景,体会两地的时差。通过视频感受我国南北温差,东西时差的基础上,学生便对我国疆十分域辽阔形成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再告诉学生我国的陆地面积之后,展示中国地图,通过动画演示,将我国的邻国、海洋等逐一展示,并將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日本、韩国等进行比较,教师适时引导,祖国幅员辽阔的印象自然在学生心中形成,“祖国”一词的概念在学生意识中就更加明确了。

二、 呈现秀美山川树立卫国志向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整合了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内容。教材中多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风景名胜等,将祖国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从小树立保卫祖国志向的良好途径。但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受各种条件限制,绝大多数学生尚未亲眼目睹过祖国山河的优美风姿,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认识仅局限于少数的图片和文字,学生没有亲身体验,缺少感性认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优教班班通”网络资源中丰富的图片和视频,有效地弥补了学生缺乏生活体验的不足,为课堂教学开辟了一条蹊径。

例如五年级上册《江山多娇》《祖国的宝岛台湾》,四年级下册《家乡的美景 家乡的人》等课文,意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和赞美祖国的秀美山河,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课堂上,通过动画演示我国的地形地貌结构,用大量的图片、视频展示雄伟的长城,巍峨的泰山,奔腾的黄河,浩瀚的长江,秀丽的台湾,庄严的天安门,威武的兵马俑,美丽的南沙群岛,秀气的钓鱼岛等风光,在优美旋律伴奏下,配以动情的旁白,学生宛如身临其境,祖国的壮丽与伟岸在学生心中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此美丽、壮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都是我国宝贵的财富,是祖国神圣的领土,保护好它们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和义务。学生通过图片资料对祖国的秀美风光形成一定的认识之后,保卫祖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志向自然在学生心中萌发。

三、 再现荣辱历史激发民族豪情

“了解一些我国的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知道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知道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抗争,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这些都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有关融合历史题材内容教学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具体要求。由于历史题材的教学内容远离儿童的生活世界,要把学生带进久远的历史,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产生共鸣具有较大的难度。教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将体现历史事件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入课堂,对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大帮助。

中国的近代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屈辱史,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签订了数百个不平等条约,人民群众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教育学生牢记这些沧桑历史,增强民族意识,是品德与社会学科的一项重要任务。例如在六年级上册《不屈的中国人》一单元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了解这段在他们生活中几乎找不到什么痕迹的屈辱史,体会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激起学生保卫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热情,课堂中引入《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相关的典型事件的图片和视频就是一种良好的途径。让学生在大量的视听资料的感染下,仿佛走进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使心灵受到震撼,希望祖国强大,民族昌盛的情感得以培养。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对于身处相对闭塞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渠道。相信网络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一定会让农村学校的品社课堂更加精彩,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更好地实现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2011版新课标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韩永平.《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课文的有关背景知识与教学要点介绍[J].萧山教研室,2003.

作者简介:

钟秀凤,尤成斌,福建省福安市,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网络资源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