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课堂原有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转变以往教学观念,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种高新技术被引入到教育领域,而微课是教育界一直关注的方向。将微课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在国内已经开始试行。文章以高中数学课程为例,阐述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微课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微课制作;教学应用
微课指的是以视频为主的载体记录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的环节开展的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形式新颖比其传统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总认为自己是被压迫,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拓展性课程,需要长时间知识的积累,尤其是高中数学。而微课以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减少了压迫感,从而喜欢数学。
一、 微课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完备,因为微课的制作需要多媒体、网络以及相关录制的设备,这些都成了微课在教学过程中的阻碍。第二,老师缺少微课制作的经验,因为微课是新兴的教学方式,大多数老师应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在微课制作上存在一定难度。第三,学校没有对教师进行微课教学的培训,这就直接导致许多老师对微课的认识不充分,认为微课就是老师带领学生看一些相关教学视频,这给微课划定了一个圈子,使得微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第四,缺乏对微课的设计,微课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二、 分析高中数学的微课制作
第一,分析学生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选取适当微课内容,缝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需要,而不是华而不实的作品,根据学生们的兴趣来选择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第二,利用第三方平台。第三方平台的参与不仅能够使微课的制作更加精美而且能够使视频放入更大的平台,从而帮助更多同等需求的学生。
三、 如何设计高中数学的微课
在高中数学微课的教学中,设计至关重要,直接关乎学生的观看兴趣以及课堂效率。
(一) 做精选题
在选题微课设计的过程中要精益求精,要把微课当作自己的责任,做精每一个选题,同时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应该依据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来进行严格的筛选,对每一个选题的方向进行专业化的设定,这样才有利于形成一个与学生的需求适应的数学教学体系。如在三角函数的微课制作中可以依靠动态的方式进行对比教学,直观展示三角函数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加深学生们的记忆,而不是依靠死记硬背。
(二) 录制视频
在视频的录制中,教学视频与老师授讲视频相结合,帮助学生真正的搞懂高中数学,从而达到最大的教学效率。
(三) 分类编辑
在编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分类编辑,做到视频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不落下每一个学生,依靠编辑软件的帮助对视频进行合理的剪切调整,使之形成一个高浓缩、趣味性强、针对性强的精美视频。
四、 高中数学微课应用
(一) 预习环节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在课程授讲之前提前将微课视频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提前预习,增强课堂上教学效果,浅显易懂的微课视频能在学生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高中数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如果要使学生们扎实掌握,就要课上、课前、课后相结合。
(二) 课前分组讨论
在课前给学生们一定时间就他们预习情况与不懂的部分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们加深记忆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之后授讲的效率。同时,注重课堂气氛。数学本身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就要求学生们紧跟老师的思路,这就要求老师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投入到数学学科的学习之中,更主要的是通过微课形式的教学手段,从而渲染应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
(三) 梳理框架
针对高中数学这一學科老师应该以微视频的方法,把课堂上的难点、重点进行框架的梳理,是同学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兴趣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积极投入到高中数学的学习之中。教师需要丰富课堂,课程的授讲过程中多以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们对高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五、 总结
微课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极其重要,它能将麻烦困难的定理公式以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加直观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最大限度地缩减了学生们的任务量,高中数学本身就具有一定难度,而微课的加入帮助学生提高了对高中数学的兴趣爱好,微课的加入也能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学生们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认识,还能帮助学生们形成比较系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同时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热情。
参考文献:
[1]游强,姚秀莉.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学,20179(19).
[2]罗静彦.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文理导航,2015(12).
[3]张辉.高中数学微课制作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05).
作者简介:
王真建,重庆市,重庆市荣昌安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