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拉古丽·扎克尔
(和田地区皮山县人民医院,新疆 和田 845150)
子宫肌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子宫出血、白带异常、腹部出现包块、贫血及不孕等。临床针对该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但不同的手术方法其创伤性、手术效果及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也截然不同[1]。为此,本次我院针对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详情如下。
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子宫肌瘤患者。依照入院顺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0~54岁,平均年龄为(42.0±3.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0~55岁,平均年龄为(42.5±3.3)岁,组间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平卧位,麻醉成功后,常规消毒铺巾,建立人工气腹,腹腔压力维持14 mmHg,探查盆腹腔,根据患者肌瘤情况进行剔除,针对肌瘤直径达到5 cm,根据患者意见采取子宫切除或保留子宫,针对较小的肌瘤可直接剔除肌瘤,随后进行子宫缝合止血,确定无异常后缝合切口;观察组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取截石位,麻醉完成后,进行外阴消毒,固定双侧小阴唇,采用阴道拉钩方法,将宫颈充分暴露,在宫颈与阴道交界处注射100mL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0.2mg,在阴道后壁行切口,将宫体外翻切开宫浆肌层,将肌瘤剔除后进行切口缝合,最后还原宫体[2]。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观察对比;并采用盆腔器官脱垂定量系统(POP-Q)分度法对两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进行评定,主要分为0、Ⅰ、Ⅱ、Ⅲ、Ⅳ度,度数越高表示盆底功能越差。
以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组间资料计量以(±s)和(n、%)表示,行t及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情况(n,±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对比情况(n,±s)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排气时间(h)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9) 75.8±15.6 67.8±20.6 15.8±2.4 7.8±1.2对照组(n=49) 88.9±20.5 117.8±33.2 32.9±3.6 11.5±2.6 t值 3.5596 8.9578 27.6656 9.0446 P值 <0.05 <0.05 <0.05 <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POP-Q分度结果现在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据调查显示,近年临床子宫肌瘤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手术是临床针对该病采取的最佳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及时将病灶切除控制病情发展,但不同的手术方式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均有不同[3]。相关研究表明,针对子宫肌瘤患者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其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盆底功能的影响。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避免了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所需要切开患者的腹壁的环节,是通过患者阴道切开子宫,对子宫内环境干扰性较小,因此不会对患者盆底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该方法的手术时间较短,从而降低了患者术中出血量,使患者术后身体恢复较快,大大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帮助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4]。在本次观察中,我院将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采用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采用开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术后盆底功能的POP-Q分度结果现在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较小,该手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及治疗效果佳等优点,有效提高了患者术后身体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盆底功能分度对比详情(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