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华优秀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中的育人作用,着力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等学校;核心价值观;实施路径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新的转型期,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文化交流碰撞,西方国家借助互联网和各种文化产业,将西方价值观及各种宗教思想隐藏在一些影视作品、大众文化及新媒体中,向中国发起强大的文化攻势,希望使我国民众接受和认同西方价值观,摧毁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进而甚至改变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性质。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这些貌似合理,带有很强隐蔽性、欺骗性和高技术性的错误信息,如果任由此类情况发展而不加引导,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堪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探索运用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以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培养方案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德育要与人才培养融合,以使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伦理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中华文化道德理念的高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专业培养方案是高校根据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的,对某一专业或某类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3]因此,要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必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人文素养培育的具体要求,并将这些具体要求贯穿结合融入到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文化育人等各环节,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型,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在通识课程中的比重,将古典诗词欣赏、汉语言文学、中国通史、中华美学精神等国学类课程设为通识课中的专门模块,要求学生必须修到一定的学分。同时结合专业特色深入挖掘各类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因素,着力构建思政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全课程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
思政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目的是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常常偏重于对抽象的概念、理论、思想的剖析,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忽略了道德品格和文化素养的培育,教师往往一味地把理论知识满堂灌给学生,教学过程机械单调、枯燥乏味,有时非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产生排斥的心理。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改革。
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精神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融入到思政理论课相关章节的教学内容中,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把历史上涌现的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以大学生喜爱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增进文化担当,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更具文化底蕴。
二是强调以生为本,改变授课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尽量避免生硬的灌输和空洞的说教,加强教学的互动性,综合、灵活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努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引入新技术,把经过概括提炼的中华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以图片、文字、动画、音视频等形式进行生动展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
三是着重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念,教学应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教师应针对某个社会热门问题,以中立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复杂的社会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公正地揭示运用传统文化应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现实价值,探索理性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态度。地方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以研究式教学、文化考察等多种形式将地方特色文化引入课堂,同时在阐述和分析当地特色文化的主要内涵和精髓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时代价值。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中
价值观教育必须渗透、融合进各学科专业教学之中。美国道德教育协会前主席托马斯·里克纳教授指出:“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时机。[5]
把传统美德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实践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专业相关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和职业道德精神,使得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融合。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加强专业课程思政的研讨,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道德要求,将德育内容与学生即将面向的行业岗位道德要求紧密结合,针对性的编排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要求教师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让艺术专业学生以自己感興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切入点进行艺术创作代替传统的论文作业,让公共文化管理专业进行公众文化消费方式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和成才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团结协作的良好职业道德意识,传承业精于勤、精益求精的中华传统职业美德和工匠精神。
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育人作用
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走向实践,融入生活,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配套机制或制度,建立社会实践管理制度、指导教师激励制度、学生志愿服务制度、成果鉴定和业绩考核制度等,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要求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深入社会、社区、企业、行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切感受,从而内化为道德自觉,增强道德责任感,不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把握。
社会实践活动有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在行业与企业一线切身感受行业认真负责、严谨踏实、协作互助、吃苦耐劳的企业文化,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学生在顶岗实训期间,学校和企业既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进行考核,又要对学生的思想与职业道德表现进行评议考核。可以结合专业开展社会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如: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学生对本地区某项民族传统技艺生存现状进行调研,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紧迫感。可以设计一系列任务要求,进行任务驱动,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达到观察社会,理解生活,了解需求,增强责任感的目的,如:乡镇文化员专业学生深入农村文化礼堂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演出,民族传统技艺专业学生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地方进行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场馆的管理、维护、讲解等。可以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亲身参与义务支教、三下乡支农、送戏下乡、五水共治等,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为社会尽责等道德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四、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作用
注重校园文化在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教化熏陶功能。要打造生动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重大节庆日、革命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民族艺术形式等,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核心价值观在学生中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和信仰认同。
要挖掘自身校史资源,通过学校的校徽、校训、校标、校园景观与设施等硬环境和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学校制度和各类活动等软环境,共同营造本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方式浸润、教化学生,让他们不知不觉中接受其中隐含的核心价值观。加强硬环境的传统文化氛围设计,如教室、图书馆、宿舍、餐厅等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修建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建设校史馆等,尤其应将本校历史上和现职的优秀教师、知名校友的感人事迹予以充分宣传,使其精神、品德得到弘扬、传承。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中,通过朋辈教育与交流,寓教于无形之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大学生喜爱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特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技术深度融合,积极建好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平台,使之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理论话语转换成大学生容易接受的生活化语言,采取个性化、互动式的服务方式,通过新媒体定向推送契合大学生思想的优秀文化作品和信息,使大学生能精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内涵和精神精华。或将中华传统美德的阐述、经典案例以及相关文献等制作成微电影、微课、慕课等形式,供学生网上学习。
五、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孕育形成并存续至今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财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形成育人的有效形式和長效机制,是当前高校应有的历史使命和重大的时代责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2]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5.
[3] 赵冬臣,马云鹏,解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10.3(02)57-62+84.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美)托马斯·里克纳.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01.152.
【作者简历】
金银琴(1972-)女,副研究员,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文化管理系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