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其安 叶志明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当前我国综合性大学里设立的艺术类专业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革设想。这些设想的重点是改变培养理念,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侧重点,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各种专业,艺术类高考的持续升温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新现象。很多高中毕业生想通过艺考这个途径进入高校学习,庞大的生源也促动了高校创办艺术专业的巨大热情,甚至医学院、农学院等专业类高等院校也纷纷开设艺术类专业。大量的艺术生被招入高校后,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艺术类学生毕业时的艺术专业水准比不上专业艺术院校,而文化水准又远远低于普通本科毕业生。因此如何针对艺术生的特殊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已成为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这项工作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否则若干年后我们将培养出一大批艺术水准不高、文化水准低下的“畸形儿”。
目前我国艺术专业招生分数线基本上只有普通本科第二批录取线的60%左右。一般而言,艺术专业本科生的入学分数比一般普通本科生低150分左右(各省市略有不同)。在众多的艺术专业考生中的不少人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选择报考艺术专业,而是由于文化水准差,报考普通本科专业把握不大,于是选择艺考这条所谓的捷径而进入高校。这种情况使得每年众多的艺术类考生中真正具有较好艺术素养和培养潜质的人数不多。加之近年来各地综合性大学又都设立艺术类专业,其招生人数有时甚至多于报考的人数。于是为了争夺生源,很多院校都降低入学标准,或者不设置校考,艺术考生的入学成绩仅依据省市统考成绩,因此大量的文化课程较差的学生被作为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招进了高校。这样一来,综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艺术水准与国内专业艺术院校学生相比相差甚远,而他们的文化水准又远远低于一般普通本科的学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习艺术的人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艺术学科属于人文学科,在学习艺术过程中学生所经历的艰辛甚至要比一般文理工科还大。要掌握好每一门艺术除了相应的专业技术以外,艺术和历史、哲学、文学、美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艺术的人需要掌握大量的專业技术以外的知识。但是由于当前艺术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大部分艺术类学生已经没有艰苦学习的习惯,完全没有为学习艺术而备尝艰辛的心理准备。这些问题体现在他们入校后对艺术理论类课程不感兴趣,每每与具有逻辑思维类的课程产生抵触。由于当初无奈选择的缘故,这些学生缺少对自己、对家长以及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些情况在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学生中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通过合理的教学才能使艺术类学生达到一定的文化素质。为此调整教学重点,合理设置课程与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重建艺术类专业相关课程与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综合性大学艺术院系都为学生设置了相应的文化基础课程,但是对于基础较差的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因此,在学生入校后可以通过课程与课程体系的重建来提升艺术类本科生文化课程水准,拟开展以下几种改革方式。
1.强化艺术史类课程内容与体系
提高艺术史类课程的课时,用每周四节课的课程量,通过约一年的时间迅速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某艺术史类课程为中心(音乐史、美术史、戏剧史,根据不同专业设置而定),扩展至历史、文化史、哲学史,形成一个艺术史类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对应的课程体系。详见下图:
任何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法与创作观念都要受到历史、政治、哲学的影响,设置这样的课程体系既可以丰富史类课程的内容,又可以使学生通过艺术史课程补充到中学期间没有扎实掌握的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体系。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从一门史类课程引申出若干门史类课程,从而迅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一般是在一个章节的课程上作扩展,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章节。比如在上“中国音乐史”课程“春秋战国音乐概述”这一章节的时候,与中国历史中“春秋战国”这一章节相结合,讲解这一时期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理论。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虽然会增加史类课程的课时,但是这应该是个有效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人文学科的水平和艺术修养。
有人担心,加大史类课程的课时会相应缩短专业课程的课时,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通过这些史类课程的学习,其做人的理念以及文化素质都有所改变,反而激发了学习专业课程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在做人的理念不明确以及文化素质偏低的状态之下,学生不可能认识到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2.设立大文科概念的课程体系
艺术学属于人文学科,从事艺术专业的人除了掌握本来的专业技术,人文学科中的各种学问也与其密切相关。可见,在艺术专业的学生的教学中融入人文学科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人文学科的大类中包含政治、道德、社会、哲学、美学、宗教等学科,而综合性大学学科齐全,学校的文科院系基本包含了人文学科大类的各种学科。因此,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可以融入其他文科院系的课程,形成一个跨学院的通识化课程体系。在学生选课时进行选课辅导,鼓励学生选一些其他学院的课程,比如文学史、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宗教史、哲学、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对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和专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把课外培养与课内教育相结合
除了课程内的教学以外,还要加强课程外的教学环节,其有效办法就是举办各类学术讲座。讲座的内容则以有关专业教育内容为中心,扩大各类人文学科的知识面。这种课外培养一般都是没有作业量的,学生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作业负担,但是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里获得潜移默化的教育。
综合性大学拥有各种各类学科与专业聚集,师资也比较齐全,这些都为艺术类专业学生举办各种讲座提供了有利条件。讲座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历史、文学、美学、经济、管理甚至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举办讲座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准,因此讲座一般是定期举办,而且举办的次数要略为多一些。通过讲座还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师生研讨会,引导学生在研讨会上发言,提出自己对讲座内容的思考及收获。
4.淡化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各方面素质的学生
目前,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全国一流艺术院校所培养的优秀艺术人才,以其艺术上的绝对优势 “占领”了人才市场的艺术专业岗位。西方国家本科教育实际上是一个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理念是以某一个专业为切入口,通过这个切入口全面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往往注重专业性,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除了专业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以外很少懂得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也缩小了学生的就业适应面。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本科教学应该是一个通过专业为切入口从而形成一个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的人才培养范畴。尤其是对艺术类本科生的教学更应该强调这一点,否则学生毕业后所学的专业岗位处于饱和状态,这些学生将无所适从,无业可就。
为了把通过艺术门类招生进入大学校门的本科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綜合性大学艺术类专业培养方案需要淡化专业方向,让学生通过艺术专业的学习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艺术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人的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深刻变化。因此,对艺术类本科生更加需要从全面培养的角度进行教学,通过艺术教育也最能够让学生具有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艺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学习艺术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常常要超过学习其他专业。这是因为大部分艺术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投入一定的课外时间进行练习。一般地讲,这对于专业起点低与一流专业院校学生的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来说,即使是花费全部时间也可能赶不上一流专业院校学生的艺术水准(当然也有例外,这里不予讨论)。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教师来说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淡化专业方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成为普通高校培养艺术类学生的新理念。只有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才可能使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对社会有作为的人。
参考文献:
[1] 叶志明.我理解的音乐、体育与高校素质教育[J].上海教育,2014(5).
[2] 阳军,夏小曹,等.“音乐素质专业化教育”的意义及其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3] 单林,叶志明,等.综合性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目标及实践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5(5).
[4] 叶志明.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环境里发展自己[J].上海教育,2015(11).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