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对策。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职业苦乐观,引导大学生完成科学理性的职业选择,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培养合格的职业责任感,引导大学生完成健康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号至8号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了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我们必须对发展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备加关注。当前,大学生职业观问题已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所以,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问卷数据作为基础依据,分别从职业苦乐观、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个性化发展五个维度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的相关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避苦趋乐的职业观
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关于苦和乐的基本认识我们称之为职业苦乐观。职业苦乐观是每个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其职业上的具体表现,它一方面是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又根据人们所处的地位、生活环境、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不同,也会形成相应不同的职业苦乐观。职业苦乐观与人们一生的职业活动密切相连,是职业责任、职业使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奉献的集中体现,它决定着一个人在其工作生涯中的职业行为、工作效率和工作品质。在问卷中凸显的学生职业苦乐观问题在于,学生普遍对于工资要求高的同时对于工作的舒适度也同时十分关注,越轻松的工作同时又有高额的收入回报往往是学生梦寐以求的。学生对于社会的残酷性认识还只停留在听别人说的阶段,而更为优越的家庭条件也让学生更多的丧失了吃苦耐劳的基本精神,取而代之的是趋乐避苦的人生态度。
2、职业选择非理性化
职业选择的非理性问题实际上由来已久,却又难以真正从根源上避免。从问卷结果反映来看,研究对象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认识相对清晰,但从选择视角来看,其非理性职业动机占比巨大。这些非理性动机包括工作的良好舒适度,可观的经济收入,充足的节假日,工作的稳定度等等诸多因素,在这类动机综合作用下其职业选择目标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基于事物发展矛盾而又统一的角度出发,在现代职业中,要依据求职者个体需要而找到对应职业是不现实的,你的职业目标与你的职业能力不匹配,同时自己的职业理想状态又与用人单位的职业需要不同这是极其不理性的。所以,高职院校学生的这类职业动机的不理性,势必会影响其职业生涯的规划以及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构建,最终直接影响毕业就业时的职業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
3、职业理想缺失
职业理想是人在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职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的个体价值在职业奋斗目标上的集中反映。理想往往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它的实现是要通过人们持之以恒、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地劳动创造才可能实现。通过问卷我们看到学生的职业理想突出表现在个人的收入和职业发展之上,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大多数学生对于职业发展和个体价值实现的期望值很高,另一方面他们的职业理想淡化了社会的意义。这样的选择实际上是并没有将职业理想理解透彻,或者说是他们所理解的职业理想更多的是职业目标,是一种量化后的数值,但作为理想的崇高性因此缺失了,理想之所以是人为之奋斗的方向,究其二重性意义而言,它的无限性才是根本意义所在。
4、规避职业责任
职业责任是指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每个人所承担的特定职责,它包括承担者必须做的工作和应该承担的义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责任培育是对其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的具体表现。随着当下时代的价值多元化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人才的道德标准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追求高尚的职业道德,而是更加注重追求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注重个人自身在职业中承担的责任,从而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责任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但另一方面职业道德行为的坚守也就成为了职业竞争的附属品,激烈的就业竞争带来的惶恐和迷茫,对于违反道德原则乃至相关职业法律规范的行为也成为了铤而走险的机会,而道德的底线一旦被打破那么职业责任感也必然越发不堪一击,规避职业责任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一种习惯。
5、功利的个性化取向
受社会物化价值导向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了浓烈的物化色彩,其价值评判标准主要是建立在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基础上。这种倾向直接影响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不再如以前那般,个人的利益可以超过国家利益,诸多违法投机行为层出不穷,这种自私的行为发展到最后便成了损害国家却也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结果。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结果根本上来说是学生们无法厘清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们把利益放在首位,却忽略了是谁给予了这一切利益的空间,小利益驱动他们去做一些看似个性化的选择,实际上不仅仅损害了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危害的是其自身,也就是他们的这些功利色彩的选择从根本上来说是损人不利己。这一切不仅不利于学生们的顺利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更不利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观问题的相关对策
习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那么对上述大学生职业观问题的解决也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急需面对攻克的工作和必须承担的责任。通过问卷研究表明,处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特点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职业苦乐观、职业选择、职业理想、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个性化发展五个方面问题突出,这就需要结合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优化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效果。
1、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的职业苦乐观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职业苦乐观有三个层次:有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责任心,胸怀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无私奉献却又脚踏实地,是职业苦乐观的最高形式;履行应有职责,积极把握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相协调,是职业苦乐观的中间层次;功利色彩严重,损人不利己,以一切手段为自己谋利,这是最低层次。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不少学生认为,在困难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高强度的职业活动就是职业之苦,所以在进行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时趋乐避苦甚至贪图安逸。因此,在进行职业苦乐观教育时,应引导学生们树立起最高层的苦乐观,坚持中间层次为底线,积极帮助学生消除最低层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克服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职业选择上正确处理个人职业发展和奉献的关系,在绝不置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顾的基础上,积极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奉献自己。
2、引导大学生完成科学理性的职业选择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依托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实践来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运用两种理性培育出健全的职业人格,才能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保持理性的心态。而心理疏导的作用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手段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合理的评估,帮助学生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选择,这才是解决学生盲目追求非理性动机的根本。这样引导大学生做到不以主观非理性动机来选择职业,而是客观科学地分析看待自己的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也就能使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
3、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理想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注重实现自我价值的倾向,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显著特点,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做的是教育大学生在实现个体自身价值之前,如何建立起整体的理想方向,将自身的价值投身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之中,通过奉献来展现出自身的价值,这是避免职业理想物质化和非理性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只有将每一名大学生的个人职业理想建立在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基础上,学生们才可能建立起清晰的职业目标,才会有效避免职业责任感缺失,促进当代大学生培育出积极的职业价值观。
4、引导大学生培养合格的职业责任感
责任是指一个社会公民应当对其自主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义务。职业责任是从职者在职业活动中为自己职业行为承担的义务,职业责任不仅是一种职业意识,也是一种职业伦理,更是人的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当下大学生职业责任感的缺失主要源于两点,一是承担任务、后果的勇气和踏实苦干的职业道德精神缺失,二是职业法律意识薄弱。所以要培养合格的职业责任感,告诫学生在法律底线丝毫不能触碰的基础上,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精神的教育。
5、引导大学生完成健康的个性化发展
所谓的个性化发展在学生看来就是干自己想做的事情,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个性化发展。个性化的发展源于个体意识的发展,个性并不是摒弃一般性的共同特征,而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上,自己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长,发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厘清个人发展与国家事业的积极关系、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有机联系。每个人完成对自己的充分认识,规划好长远的职业发展前景,尊重现实自身发展水平,这样才可能做到健康的个性化发展。
【參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中文第2版.1995.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 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金亚娣(1988.9-)女,汉族,湖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