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从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這三个方面分析了《纽约时报》的一篇关于中国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揭示了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
【关键词】 三维分析模型;新闻话语;南海问题;意识形态
诺曼·费尔克拉夫是批判性话语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代媒介等社会语言实践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他认为话语反映并建构社会关系,因此他将社会理论和话语分析相结合,创建了一种既能研究语言变化,又能研究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多向度话语分析方法——三维分析模型。新闻话语分析是普通话语分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新闻话语从来也不像它自己标榜的那样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报道。它的背后隐藏着权利和意识形态。本文将运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型对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南海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揭示报道者怎样通过对语言的操控来表达意识形态,怎样将意识形态植入新闻语篇中。
一、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型
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及其分析是三维的,每一个话语事件都同时是一个文本、一次话语实践以及一次社会实践。因此,对话语的分析也应当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文本分析层面,从词汇、语法以及语篇结构等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描述;在话语实践层面,阐释话语的生成、传播与接受这一交际过程;在社会实践层面,将话语置于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之中进行分析。
二、背景介绍及语料来源
南海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南海周边有些国家开始逐步侵占中国的南沙岛礁,大肆挑战“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和平共识。随着南海问题不断升温,美国高调介入南海岛礁纷争,用军事行动反制中国在南海的维权。2017年11月5日,美国海军"拉森"号导弹驱逐舰与"罗斯福"号航母出现在南海海域,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登上"罗斯福"号航母对南海进行巡视,声称维护其在南海海域自由航行的“权利”。南海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世界各大媒体纷纷对此进行报道。美国《纽约时报》在此期间更是频发报道。本文将运用费尔克拉夫三维分析模型对《纽约时报》2015年11月4 日的一篇题为 “Dispute Over South China Sea Prompts Asian Officials to Cancel Joint Statement”(《南海争论不休,东盟会议联合宣言“流产”》)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进行分析。
三、实例分析
本文将借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分析模型,在文本层面,借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词汇分类、及物性对新闻语篇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在话语实践层面,从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两个方面来分析新闻语篇的生成;在社会实践层面,从媒体身份和经济政治背景方面解释新闻语篇所反映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1、文本层面
本部分将从词汇分类、及物性方面对所选新闻语篇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
(1)词汇分类。分类是功能语法中关于某些事件或字符的描述或定义。分类系统主要体现在说话者对词汇的选择,而词汇的选择受到说话者的个人经验和情感的影响。新闻语篇通过对不同词汇的选择,将真实的政治意图隐藏在貌似客观的报道中,以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可见对语篇的分类系统分析有助于了解新闻报道对事件所持的真实态度,发现新闻报道所含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分析手段。在《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中,在描述不同对象时词汇的选择情况如下:在描述中国时多采用负面词汇。文中的 “extensive(大举)”、“bolster it militarily(加强军事力量)”以及“unnerved(感到不安)”等词汇的选择和使用均塑造出了一个“崛起中的中国大肆扩张领土,不顾邻国感受,意图称霸世界的”中国形象。而另外一个例子中强调中国已经“has built seven artificial islands(建造了七个人工岛屿)”,更是会让读者对之前的印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而在提到菲律宾、越南这两个同中国有领土争端同时又是美国盟国的国家时,则采用了以下表述: “have to decide to push back against China”,将菲律宾和越南这两个挑起领土争端的国家描述成被动挨打者,与事实严重不符。在提到美国时则用“freedom”等正面词汇来描述。
(2)及物性。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及物性系统是一个表现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它的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看见所经历的事情用若干过程来表述,并分析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及物性系统共分六个过程:物质过程、语言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心理过程和存在过程。费尔克拉夫认为人们在进行表述时会选择不同的语法过程和参与者,而这种选择恰恰有着重要的意识形态意义。因此对新闻报道中过程和参与者的选择的分析能很好地体现出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本文对语料中的过程进行了统计,得出如下结果:物质过程共18个,占50%;关系过程共7个,占19%;言语过程共5个,占14%;心理过程共4个,占11%;存在过程共2个,占5%;行为过程无。由此可见,报道中主要使用了物质过程、关系过程以及言语过程。物质过程指的是做事情的过程,由“动态动词”和“参与者”组成。“参与者”又可以分为“动作者”和“目标”。通过对“动作者”和“动态动词”的选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本文对文中物质过程的动作者进行了统计,发现同中国相关的动作者共有8个,占44%;同美国相关的动作者共5个,占28%,其他动作者共5个,占28%。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南海争论不休,东盟会议联合宣言“流产”》,虽然标题中并未将东盟会议“流产”的责任明确指向中国,但其在大量的物质过程小句中将与中国相关的因素设定为动作者,实际上是引导读者认定中国导致了宣言的“流产”。
2、话语实践层面
本部分将主要通过研究消息来源和转述方式来探究新闻语篇的生成过程。
(1)消息来源。消息来源指的是转述话语的来历。新闻中的消息来源主要有三种:确切消息来源、不确切的消息来源、不提及消息来源。在本篇报道中有确切消息来源的引语共有6处,均是引自中国政府或中国国防部;含蓄不确定的消息来源共有5处,均是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官。从报道内容可以看出,其不确定消息来源的引语均是站在美国立场,暗含对中国的批评,无非是在暗示在南海问题上其他国家普遍支持美国,反对中国。但是因为没有给出确切的消息来源,反而降低了可信度。
(2)转述方式。转述言语共有5种: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在本文的分析中只涉及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直接引语既使用了原话的内容,也保留了原文的形式。而间接引语则只保留了原话的内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把采访获得的原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话,较少直接引用原语言,所以在新闻报道中的直接引语要比间接引语占有更大的比例。费尔克拉夫(1995)认为,媒体越来越多的使用间接引语,其结果就是转述者话语和原话语之间的界限被模糊,被转述者的声音也被转述者的声音所淹没。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费尔克拉夫的这句话。在这篇报道中,转述言语占全文的比例为58%,直接引语只占全部引语的17%。
有一种引语不会完整引用原句,而是只引用某个单词或短语,这种单词或短语会插入到间接引语里,并加上引号。Bell(1991:208)认为这是直接引语的一种,报道者在使用这种引语时欲与引语保持距离,引号的作用相当于“所谓的”(so-called),其中包含了作者对原话怀疑、不赞成甚至反对的态度,。本篇语料的下例印证了这一观点: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Defense confirmed that… and it blamed “the individual country (countries) out of the region.” 这句话中的“the individual country (countries) out of the region”明显指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强行介入到南海争端中的几个国家,而纽约时报采用这种引述方式实际上表达了反对的态度。
3、社会实践层面
本部分将通过分析媒体身份和经济政治背景,试图去解释所选新闻语篇中文本层面和话语层面的选择及其所反映的意识形态。
任何新闻媒介都是掌握着经济政治权力者的代言人,纽约时报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说,纽约时报是为美国利益服务的,体现的是美国的意识形态。中国的日益崛起使得美国在亚洲的控制力量减弱,美国企图通过支持亚洲其各个盟国来给中国制造麻烦,施加压力。其中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向台湾出售武器无不看到美国忙碌的身影,其目的不外乎通过积极干预亚洲事务来扩大其控制势力。 而南海领土争端给了美国一个新的契机,通过在背后推波助澜,力图将此次通过单方谈判可以解决的领土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并没有直接引用美国政府或官方机构的话语,其目的恰恰是要掩盖其报道背后真实的话语发出者和权力者。
四、结论
本文以费尔克拉夫的批评话语三维分析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从文本层面、话语实践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这三个方面分析了《纽约时报》的一篇关于中国南海争端的新闻报道,了解并揭示了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微妙关系。本文因此希望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要采用批判性的眼光,以免被隐藏在文本中的意识形态所误导。
【参考文献】
[1]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 Longman. 1989.
[2] Bell,A. 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M]. Oxford:OUP, 1991.
[3] 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95.
[4] 胡壯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辛斌.《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转述方式和消息来源的比较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3).
[6] 陈周琴.三维分析模型下的新闻话语分析[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5).
[7] 杨丽婷. 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
【作者简介】
厉文芳(1979-)女,山东日照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传播、新闻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