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莺樱
【摘要】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联用西沙比利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雷贝拉唑治疗,观察组使用雷贝拉唑联用西沙比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联用西沙比利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炎症,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慢性胃炎;雷贝拉唑;西沙比利;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18..02
慢性胃炎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随着临床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药物的不断研发,胃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抗生素等已广泛应用于本病的治疗中。雷贝拉唑为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力更强更持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西沙比利为胃肠动力药物,对防止食物及胃酸反流、协调胃肠运动有确切效果[1]。本研究分析雷贝拉唑联用西沙比利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3.6±18.7)岁,病程6个月~10年;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4.5±19.2)岁,病程6个月~13年;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确诊;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4例、慢性糜烂性胃炎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7例;排除合并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者、药物过敏者;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胃炎类型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于Hp感染阳性者,两组均给予根除Hp的四联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使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90091),20 mg/次,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西沙比利片(浙江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0269)5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完全恢复正常,无炎症残留;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大部分恢复正常,仍有轻度炎性水肿渗出;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小部分恢复正常,仍有中度炎症反应;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无好转,炎症明显[2]。
1.4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情况,采用症状积分,每项6分,得分越高则症状越重,包括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反酸嗳气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
(2)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观察组治疗后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由炎症细胞通过长期浸润胃黏膜而成。Hp感染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临床将根除Hp治疗作为本病的基础疗法,有利于胃黏膜炎症的早期消退。但在抗Hp治疗的同时,及时修复受损的胃黏膜,重建黏膜的屏障作用,恢复失调的胃肠动力,也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雷贝拉唑是治疗本病的常规用药,其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作用于胃黏膜表面,抑制H+-K+-ATP酶,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降低对胃黏膜的腐蚀性,起到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作用。西沙比利为新型促进胃动力药物,能够对抗雷贝拉唑对胃排空的延迟作用,直接刺激胃肠神经丛的5-羟色胺受体,兴奋胃肠道的胆碱能神经元,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增强胃肠道运动能力,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促进胃内炎症消退。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恶心呕吐、剑突下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证明雷贝拉唑联用西沙比利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胃内环境,加快炎症消退,快速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姚爱红.雷贝拉唑联用莫沙比利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21-22.
[2] 张 敏,李 福,刘 涛.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13):48-49.
本文编辑: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