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辉 房俊龙 倪晶 董桂菊 王树文 王立舒
摘 要 为适应学校规模的扩大、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农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同时,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提高我省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并可以引领示范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关键词 电气工程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进入21世纪,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应用技术已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必然向农业渗透和转化,我国农业必将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农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与之相适应。而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通过农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可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2研究的目标
本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质量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教学模式改革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不断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把学生培养成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本行业中各种技术岗位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研究的内容
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探索实践“一核心,双主体,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学校和企业联合为双主体,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三位一体。通过对“一核心,双主体,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个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最终使学生获得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现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探索人才培养的“双主体”(学校和企业)模式。积极研究实践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共育中的运行机制和体制,在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与企业合作,企业作为教学主体,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承担学校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真正做到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另一方面,企业将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交由学院来完成,形成校企互利双赢的局面,实现校企合作新思路。
3.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制定课程模块标准及主干課程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精品课及视频公开课方案,建立教学资源平台,形成专业特色课程群体系,从而使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平台进一步完善。基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向的教学资源库建立,开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等文件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内容,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3.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教学形式,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处理难点与重点、基本概念与原理应用、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实物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模式。例如在讲解电机拆装时,将电机拿到教室拆开来讲解,讲解电机结构和转动原理,并现场进行演示教学。
3.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以基地、平台建设推动实训体制创新,建立新的实训体系和运行体制,实现基地、平台集中建设、统一管理。
总之,农业院校电气工程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中,针对建设的不同内容及目标的特点,因材施教,采取层级递进的方式、方法,努力拓宽改革与实践思路,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扎实做好课题建设的各个环节,为提高我省农业生产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东辉,房俊龙,王树文,董桂菊,倪晶.电气工程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科教导刊,2018(02):144-144.
[2] 魏东辉,王树文,徐佳音,陈月华,董桂菊.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7(07):18-18.
[3] 董桂菊,徐佳音,魏东辉.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17(02):12-12.
[4] 魏东辉,房俊龙,王树文.电气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卷宗,2016(01):545-545.
[5] 魏东辉,徐佳音.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23-24.
[6] 魏东辉,柴玉华,谭克竹.建设创新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