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成品及翻译日志为研究对象,针对学生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翻译方向中显现的不同问题,探讨相应的教学侧重点。
关键词:英译汉笔译教学;翻译能力;翻译日志
一、 引言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翻译课一般把汉译英和英译汉分为两大模块,分别教学。“翻译能力”的提高是否需要针对这两个模块的教学难点而有所侧重?本文将对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英译汉翻译日志及成品作为分析,对比学生在英译汉和汉译英两个翻译方向中显现的不同问题,就英译汉笔译初学者的翻译能力水平,探讨相应的教学侧重点。
二、 翻译能力
奥尔布雷克特·纽伯特(Albrecht Neubert,2000)认为翻译能力分为源语和目的语语言能力、语篇能力、题材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国内学者专家们对翻译能力也做过类似的细分。文军(2004)指出翻译能力中具有三个“分力”:语言/文本能力(不但要“能够翻译”而且要知道“如何得体地翻译”)、策略能力(宏观翻译策略选择)、自我评估能力(帮助译者得体翻译的反馈机制)。苗菊(2007)则认为翻译能力包含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教师一般会以翻译成品评判学生的翻译能力。穆雷指出应通过统计学生翻译试卷上的二元性错误和非二元性错误以分析考生翻译能力欠缺的具体问题,从而指导翻译教学。
随着翻译教学日益向过程导向模式的转型,教师能了解到学生翻译过程的更多细节,尤其是学生的翻译日志。杜福琳(2017)、殷佳佳和张炼(2017)等学者认为,“内在动力”“自我评估”这些翻译过程因素对于提升翻译能力发挥着极大作用。
三、 学生翻译日志的关注点
2016年至2017年,笔者作为本校英语专业三年级《笔译Ⅰ》课程(英译汉,学生为笔译初学者)两个自然班的任课教师,采用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其中一项作业是要求学生两人为小组每两周完成一份篇章翻译练习,并撰写翻译日志,以下是学生翻译日志中呈现的主要关注点。
(一) 词意理解及表达
这是学生翻译日志中关注度最高的方面,无论是疑问、推断还是评判,绝大部分的反馈都是围绕个别词语或短语的语义解码及中文表达适切性提出的。究其疑惑,问题往往涉及常规字典并无详解的文化背景因素或专业领域知识,此外就是一些连非翻译初学者也不容易处理的修辞意义跨文化跨语言转换问题,比如原文运用到双关、比喻等修辞的词句翻译,这在文学散文的篇章翻译练习中尤为突出。
(二) 译文语句的通顺度
大部分学生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有转换源语结构的意识,尤其是在英汉语言对比、定语从句、长句等专题内容授课后,他们更会有意识根据英语形合中文意合的特点做调整,但实际操作起来,学生们仍缺乏经验及自信。常有“翻译成……会不会太生硬/翻译腔”这类疑惑。
(三) 句群逻辑
笔者曾在汉译英笔译课的过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译文编码环节上语篇意识薄弱,机械翻译,不辨逻辑及语义成篇要素。但本研究发现,就英译汉任务的学生反馈来看,语篇句群逻辑学生的一大关注点,几乎每篇翻译日志都会包含对句群逻辑的反思,尤其是在解码原文的环节。典型的反馈包括“文中……与……是什么关系”“这里的后半句和前半句怎么衔接”“不知道几个非谓语之间的关系,是递进还是并列”“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既然上文已经说是……,为什么又有……呢”等等。
(四) 语用意义
此关注点与词意理解及句群逻辑其实密不可分,学生的一个反馈问题中就包含了这多方面的考虑。比如“无法理解……在文中的意义,是否带贬义,这与上文……不是矛盾吗”。另外,言辞的褒贬色彩也是在学生翻译日志中的常见纠结点。
(五) 翻译规范
作为翻译初学者,学生的翻译日志满目是“应该怎么……”的寻找规范式提问,而让他们苦恼的抉择往往是:某个意义要不要译出来?该直译还是意译?会不会显得隔涩还是太过?不翻某个词某层意义算不算是漏译?所做的调整会不会太大胆?也有一些反馈是关于翻译文本范式的问题,如外国人名、地名、机构名要不要翻译?
四、 英汉互译中能力需求侧重
基于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显示,英译汉与汉译英任务对于翻译初学者的能力要求侧重并不一致,总体而言翻译初学者由于对源语和译语语言的逻辑认知及文化交际认知能力发展不均,加上转换操作能力不足,学生在两个方向的翻译任务中会突显不同的问题。
在语言逻辑认知能力方面,学生对汉语的词汇语法认知优于英语,在汉译英时,理解一般不成问题,但英译文的遣词造句却谬误百出,论“语言/文本能力”,学生不太“能够翻译”,更没意识到自己的译文是否“得体”。而本研究发现,在英译汉任务中,学生解码原文时,往往有意识运用到语篇逻辑、推理、比较等方面的思维认知能力,力求在解码上做到逻辑合理化,输出語义连贯语句通顺的汉语译文。梁真惠、杨玲、陈卫国(2013)的研究发现学生在做英汉翻译时侧重考究个别单词句子的意思,较少关注文章整体意义。然而,笔者透过学生的翻译日志发现,他们的确花费大量精力考究词句意义,但同时也关注到整体意义,尤其是字里行间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在译语编码时,学生也反馈希望在语义、风格、语用上达到连贯的效果,但往往是“没想到很好”的表达。学生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上不足明显对其英译汉任务造成解码障碍。 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思维倾向、文化意蕴、语篇习规、语言审美习规往往是查字典查不出来的,需要长期的文化熏陶,大量的语言接触,日积月累而得。
作为翻译初学者,学生常在翻译日志中抱怨“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知道该怎么翻译表达出来”,除了因为对源语词汇内涵认知不足或译语表达能力有限之外,不熟悉翻译标准、译者自由度、文本规范、服务对象等更宏观的翻译范式也是很大的因素。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就这些方面给学生提供指引。对于初学者,在提供一定的操作范例及标准的同时,还需扭转其“依赖”心态,调动其个人能动性。例如尽量以题材和文体各异的真实互译文本让学生借鉴,并就不同的需要介绍涉及的评价标准、翻译操作、翻译工具、技术资源,使其明白翻译并无所谓放诸四海皆准的策略和方法。
五、 反思英译汉笔译教学侧重
笔者对学生汉译英实践的研究(梁碧滢,2010)发现其最大的问题是在译文编码环节上,如选词不当、句法错乱、译文表达有违文体习规等,所以与专业译员强调职业技能、题材熟练度的训练不同,重点应放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上。相比较而言,在英译汉任务中,原文解码是初学者疑难最多的环节。初学者在英译汉任务中的语言/文本能力和策略能力较弱,自我评估能力却较强,对于前两能力的不足他们往往是自知的。虽然初学者在英汉互译两类任务中问题显现的环节不一,但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英语语言认知交际能力的不足。所以,就教学实践现状而言,高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外语基础能力依旧是喧宾夺主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说汉译英教学应利用范例提高学生对译文表达的语用功能及文体习规的认知,那么英译汉教学则应侧重训练学生对篇内互文及篇外互文的认知能力,尤其是运用篇内及篇外线索消化语义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语际转换能力。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练译成品及翻译日志,点源语解码的线索及可运用的工具,同时也需要扭转学生的“依赖”心态,多加运用过程导向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试错”的过程中摸索发展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 NEUBERT,Albrecht. Competence in language,inLanguages,and in Translation.[A].In Christina Sch.ffner and Beverly Adab eds. 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0:3-18.
[2]杜福琳.翻译能力研究对英语笔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5-116.
[3]梁碧滢.从学生汉译英习作探索笔译教学的导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22-25.
[4]梁真惠,杨玲,陈卫国.英语专业学生英汉翻译学习策略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48.
[5]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構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7-50.
[6]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43-47.
[7]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1-5.
[8]殷佳佳,张炼.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自我评估[J].海外英语,2017:120-121.
作者简介:梁碧滢,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