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纪周
摘要:古典诗词由于其语言拥有晦涩难懂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其必须经过特殊的解读方式。当前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是一个薄弱环节,尤其在古诗词方面,对文本似懂非懂或不知如何解读。根据高中古诗词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现状,笔者选择文本细读为突破口,尝试推行了表格式助读法作为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鉴赏策略,在具体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希望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中古诗词;表格式;读懂诗歌
一、 文本细读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以文本为中心,以文本语言为立足点,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实现“语词”到“语义”的转化,即从基本的字词理解,到文本内容的分析,领悟文本的内在内涵。 “文本细读”在具体解读文本时可以较好地规避主观性臆断,从而为理解文本客观性和规定性,以及文本的审美性和文学性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阅读者来说,文本细读可以帮助读者去补充字里行间的空白,丰富文本的意义,发掘文本的魅力,将文本读通、读化,读成自己的生命体验。
(二) 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
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古诗词篇目。课程标准在“感受与鉴赏”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和对作品思想艺术的领悟能力。面对新课标,我们教学要回到文本,以文本入手,逐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
但是高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堪忧,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带着明显的功利化、应试化的特点。从学生方面来看,高中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浓厚,动力不足,基础较弱,对诗词的学习仅局限于表面的理解。从教学方法方面来看,课堂教学以教师程式化教学为主体,学生被老师牵着走,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情感体验。从长远来看,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本能力及审美素养的提高。
(三)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来说,古诗词语言具有多义性、跳跃性,适合仔细读,细细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能够调动无尽的想象,带着学生去发现古诗词中蕴含的微言大义。而文本细读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方向,将有效地提高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和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古诗词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将“文本细读法”有效运用到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树立新的“文本细读”观,力求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掌握更好的教学方法,构建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有力的示范和引导,可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良好的细读文本的习惯,提高审美意识和语文素养。复旦大学的陈思和教授在《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方法》中强调了他的“文本细读”的语文知识观,即“通过‘文本细读把语文知识变成可以操作化的审美过程。”
二、 表格式文本细读法
新课程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操作主要是在教学中实现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掌握文本细读的有效方法,亲近文本,领悟情感,从而获得对文本的主动构建。表格式文本细读法为古诗词赏析搭建了一个整体的构架,以古典诗词中的人、事、物、景、意象和意境作为读者解读重点,在课堂的教学中“细嚼慢咽”,强化以词句为基点对古诗词文本进行精准剖析。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诗歌,就应该少一点套路,多一些对文本的细读。因此我设计了关于“读懂诗歌”的表格(见附录1),目的是要指导学生先学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
“读懂诗歌”的表格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读标题
诗歌鉴赏从标题开始。有的标题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 读注释
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有些介绍作者,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对于诗歌给出的注释,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
(三) 读形象、意象与意境
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古诗词意象丰富,只有正确解读了意象,才能对诗词进行正确的理解。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是作者的情感与景物统一的艺术境界。
(四) 读关键词/句
古代诗人作诗词讲究炼字和炼句,抓住了这个字或句,把握诗人在这首诗词中表达的感情就有了捷径。
(五) 读尾联
诗歌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手法,因此把握诗歌的尾联,对读懂诗歌的主旨有帮助。
(六) 读主旨/情感
古代诗人以诗言志,有的主旨表达得直接,有的则表達得隐晦,读懂诗歌的主旨是鉴赏诗歌的目的。
(七) 读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
(八) 读层次
诗歌一般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把握诗歌的思路,可以按照首、颔、颈、尾联的关系来处理。
最后在读通诗歌的基础上,做到“披文入情”,以诗句为根据创设情景,深入其中,进行角色体验,设身处地地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孙绍振教授在《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一书中从微观层面上提出了文本细读的两个重要方法,其中一个就是“还原法”,将文本还原于具体的情境当中,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原型,结合自身实际来对作品进行分析。
三、 文本细读对教师的要求
文本细读这一概念,就是课程改革深化阶段应运而生的产物,是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备课提出的又一个高标准和新要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细读中,一般在对一篇新的古诗词进行学习之前,我会先安排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完成“读懂诗歌”的表格,然后在课堂上对学生完成的表格情况进行查阅,发现其中的问题,指出对诗歌解读不准确之处;当然也包括认可学生对诗歌解读的独到之处。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学定教,既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细读文本的兴趣。我想如果能将表格式文本细读策略在高中三年的古诗文教学实践课中坚持下去,一定会让学生训练有素,提高他们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和对作品思想艺术的领悟能力。
在新课程下,细读逐渐走向多元化,且内容丰富。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以文本为中心,要具有直面文本的勇气。在教学中要随时根据学情与生成的资源微调学习的方式或方向。因此教学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视具体的教学情境进行调整。如果说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更多的是从文学评赏的角度去领会作家蕴于有限之文的无尽之意,纯属个人的文化修炼,精神游历,当然越深越好,越细越好。但如何从这些成人化的细读心得中提炼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出适合学生年龄的教学策略,则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慢慢地去总结、提炼。
参考文献:
[1]邵莹.新批评与文本细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3]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方法[J].河北学刊,2004(2):19-20.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